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玻璃体病变会引起什么疾病发生的原因

| 1人回答 | 89次阅读

问题描述:
玻璃体病变会引起什么疾病发生的原因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卫
王卫 中日友好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玻璃体病变可能由年龄增长、高度近视、眼外伤、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飞蚊症、闪光感、视力下降等症状。玻璃体病变可能诱发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玻璃体积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内炎等疾病。

1、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液化、变性,导致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的黏附力减弱。玻璃体后脱离是常见的年龄相关性改变,可能引发飞蚊症或闪光感。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无须特殊治疗,定期眼科检查即可。若出现突然加重的飞蚊症或闪光感,需警惕视网膜撕裂或脱离。

2、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延长,玻璃体腔扩大,玻璃体更容易发生液化及后脱离。高度近视相关的玻璃体病变可能增加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每半年进行一次散瞳眼底检查。若出现眼前固定黑影或视野缺损,需立即就医排查视网膜病变。

3、眼外伤

眼球钝挫伤或穿透伤可直接损伤玻璃体结构,导致玻璃体积血或炎症反应。外伤后玻璃体混浊可能继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或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外伤后需进行眼部B超及眼底检查,严重者可能需要玻璃体切割手术。外伤后出现视力骤降、眼压升高需排除眼内出血或青光眼。

4、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引起的炎性渗出物进入玻璃体,可导致玻璃体混浊及机化膜形成。慢性葡萄膜炎可能引发继发性青光眼或黄斑水肿。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等抗炎药物。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需排查全身免疫性疾病。

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渗漏或出血进入玻璃体,可导致玻璃体积血及纤维增殖。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并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严重玻璃体积血需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

玻璃体病变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防止眼部外伤。高度近视者需控制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低头动作。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及眼底变化。出现突然加重的飞蚊症、闪光感或视野缺损时需立即就医,通过散瞳检查、眼部B超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明确诊断。日常可适当补充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的深色蔬菜水果,避免吸烟及高脂饮食。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线粒体肌病乳酸高怎么办

线粒体肌病乳酸高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辅酶Q10、使用左卡尼汀口服溶液、静脉注射二氯乙酸钠、进行有氧治疗等方式改善。线粒体肌病通常由基因突变、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线粒体DNA缺失、药物毒性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

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可能有助于减少乳酸堆积,选择中链脂肪酸如椰子油可绕过线粒体代谢缺陷直接供能。需在营养师指导下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避免剧烈运动后高糖饮食加重乳酸酸中毒。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配合补充B族维生素改善代谢。

2、补充辅酶Q10

辅酶Q10作为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关键成分,可改善氧化磷酸化效率。临床常用辅酶Q10软胶囊或辅酶Q10片剂,需持续使用3-6个月观察疗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肠不适,与维生素E联用可增强抗氧化效果。该治疗对复合体I缺乏型效果较显著。

3、左卡尼汀口服溶液

左卡尼汀能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代谢,缓解肌肉能量危机。使用左卡尼汀口服溶液需监测血氨水平,避免过量导致腹泻。对于继发性肉碱缺乏患者效果尤为明显,可配合精氨酸使用改善尿素循环。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测肌酸激酶和肝功能指标。

4、二氯乙酸钠注射

二氯乙酸钠注射液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降低乳酸水平,适用于急性乳酸酸中毒发作。需在心电监护下缓慢静脉滴注,可能引起外周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该药物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缺陷患者具有针对性疗效,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血pH值和电解质。

5、有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可提高组织氧分压,增强线粒体氧化能力。采用间断性低压氧暴露方案,避免氧中毒风险。配合亚极量运动训练能改善肌肉微循环,但需严格避免无氧运动诱发乳酸堆积。治疗前后应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重度心肌受累者禁用。

线粒体肌病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感染、饥饿、寒冷等应激因素。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前后监测血乳酸值。饮食注意补充α-硫辛酸、维生素B1等营养素,限制酒精和高糖食物摄入。建议每3个月复查肌电图、乳酸运动试验等指标,携带急救卡注明疾病信息以备突发代谢危象时使用。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