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新生儿

新生儿黄疸较高怎么办

|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问题描述:
新生儿黄疸较高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廖张元
廖张元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主任医师
新生儿黄疸较高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和眼白发黄的现象,通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自然消退。原因是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对于生理性黄疸,家长可以通过增加喂养频率促进排便,帮助胆红素排出体外。
2、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出生24小时内)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周),胆红素水平较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嗜睡、拒奶等。常见原因包括母婴血型不合、感染、遗传性代谢疾病等。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光疗、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或换血治疗。
3、日常护理与预防
对于黄疸较高的新生儿,家长需注意观察皮肤黄染范围和程度,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母乳喂养的婴儿可适当增加喂奶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偏方或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新生儿黄疸较高时,家长应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可通过日常护理改善,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科学喂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新生儿吃了就拉正常吗

新生儿吃了就拉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母乳成分、肠道菌群建立、喂养频率以及肠道蠕动较快等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胃容量小,肠道蠕动快,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较快,容易出现吃完就拉的情况。这是生理性现象,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2、母乳成分: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乳糖和益生菌,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加快排便。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排便频率较高,通常每天排便2-5次,甚至更多,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3、肠道菌群建立:新生儿出生后,肠道菌群正在逐步建立,肠道环境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菌群平衡尚未形成时,排便频率可能较高,但随着菌群稳定,排便规律会逐渐形成。 4、喂养频率:新生儿胃容量小,需要频繁喂养,每次进食量较少,但肠道对食物的反应较快,容易出现吃了就拉的现象。频繁喂养有助于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但也会增加排便次数。 5、肠道蠕动较快:新生儿的肠道蠕动速度较快,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短,排便频率较高。这种现象通常不会引起不适,只要新生儿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无需过度担心。 新生儿吃了就拉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应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排便情况,确保其精神状态和体重增长正常。适当调整喂养方式,保持母乳喂养或选择适合的配方奶粉,避免过度喂养。同时,注意新生儿的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如果出现排便异常、哭闹不止或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