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2次阅读
脊柱损伤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评估和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方式有X线平片、CT扫描、磁共振成像、神经电生理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组合。
1、X线平片
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基础检查手段,能够显示椎体骨折、脱位等骨性结构异常。该检查操作简便、费用较低,适合初步筛查。但对于软组织损伤、脊髓受压等情况显示效果有限。检查时患者需保持特定体位,可能需要拍摄正位、侧位及特殊体位片。
2、CT扫描
CT扫描能清晰显示椎体骨折线走向、骨碎片移位程度等细节,对复杂骨折的诊断价值较高。多层螺旋CT可进行三维重建,更直观展示脊柱损伤全貌。检查过程中患者需平卧于检查床,扫描时间较短,但辐射剂量较X线高。
3、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准确评估椎间盘突出、韧带损伤、脊髓受压或出血等情况。该检查无辐射,但检查时间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可能受限。检查时患者需保持静止,对急性损伤患者可能需镇痛处理。
4、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客观评估脊髓和神经根功能状态。该检查能发现亚临床神经损伤,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检查时需在皮肤表面放置电极,可能引起轻微不适。
5、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检查可评估创伤后全身状况,包括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指标。对于合并多发伤的患者尤为重要。严重脊柱损伤可能导致肌红蛋白升高,需警惕横纹肌溶解。检查需抽取静脉血,结果可辅助判断损伤严重程度。
确诊脊柱损伤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不当活动加重损伤。急性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颈托或腰围保护脊柱。恢复期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练习等。饮食上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钙质摄入,促进骨骼修复。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情况,如有神经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