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的溶血性疾病,发病机理主要涉及母婴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其他血型系统不合、母体抗体产生及胎儿红细胞破坏等。
1、Rh血型不合
当母亲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时,母体可能产生抗Rh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被破坏。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通常较为严重,可能发生在第二胎及以后的妊娠中。
2、ABO血型不合
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可能发生ABO血型不合。母体天然存在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A或B抗原结合,引发溶血反应。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通常较Rh血型不合轻微。
3、其他血型系统不合
除Rh和ABO血型系统外,其他血型系统如Kell、Duffy等血型不合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症。这些血型系统引起的溶血相对少见,但同样可能造成胎儿贫血、黄疸等临床表现。
4、母体抗体产生
母体在妊娠或分娩过程中接触胎儿红细胞后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能够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数量直接影响溶血发生的严重程度。
5、胎儿红细胞破坏
母体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后,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吞噬破坏。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胎儿肝脏处理能力,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黄疸。严重溶血可导致胎儿贫血、水肿甚至心力衰竭。
对于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Rh阴性孕妇可在妊娠28周和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已发生溶血症的新生儿需根据病情采取光疗、输血或换血等治疗措施。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医护人员需做好产前血型筛查和抗体检测,对高风险孕妇加强孕期监测。
婴儿凹陷性骨折通常需要根据凹陷程度和是否影响脑组织决定是否早期复位。轻度凹陷且无神经症状时可保守观察,严重凹陷或伴有脑损伤需及时手术干预。
凹陷深度小于5毫米且未压迫脑组织的骨折,多数可通过密切监测处理。婴儿颅骨弹性较好,部分轻微骨折可能随生长发育自行修复。需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骨折变化,同时关注有无呕吐、嗜睡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若出现头皮血肿,可配合冷敷缓解肿胀,避免局部按压或碰撞。
当凹陷超过5毫米或伴有意识障碍、肢体活动异常时,需在72小时内进行手术复位。严重凹陷可能损伤硬脑膜或脑实质,导致癫痫、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开放性骨折或存在脑脊液漏者需紧急清创,防止颅内感染。手术多采用颅骨撬拨复位术或微型钛板固定术,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颗粒。
日常需避免头部二次外伤,睡眠时保持患侧朝上。哺乳后竖抱拍嗝减少呕吐风险。若发现囟门膨隆、瞳孔不等大等危急表现,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可补充维生素D滴剂促进钙质沉积,定期进行发育评估监测神经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