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儿童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炎、食物过敏、肠梗阻、脑膜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抗过敏药物、解除梗阻、抗感染等方式治疗。
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过量进食或进食过快可能导致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通常不伴有发热。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避免强迫进食。哺乳期婴儿喂奶后需拍嗝,保持头高位15-20分钟。可适当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预防脱水。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是儿童呕吐常见原因,多伴随腹泻、腹痛症状。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多见,可能伴有低热。治疗需注意预防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必要时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抗感染。家长需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牛奶蛋白、鸡蛋等食物过敏原可能引发呕吐反应,常伴有皮肤红斑或荨麻疹。建议家长记录饮食日记,逐步排查过敏食物。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严重时需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母乳喂养母亲应避免摄入高风险致敏食物。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肠套叠等机械性梗阻会导致喷射状呕吐,呕吐物可能含胆汁或粪渣,伴有腹胀、排便停止。腹部超声可明确诊断,需急诊行肠复位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术后需禁食胃肠减压,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家长需观察患儿腹部体征变化。
颅内感染引发的呕吐多为喷射性,伴有高热、精神萎靡、前囟膨隆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紧急进行腰椎穿刺检查,确诊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恢复期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监测体温和意识状态变化。
儿童呕吐后应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6小时内暂禁食禁水。恢复饮食需从米汤、苹果泥等清淡食物开始,避免油腻甜食。注意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指征,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意识改变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洗手习惯,定期接种轮状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