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存在感染风险,传播概率主要与病毒载量、黏膜破损、免疫状态、防护措施等因素有关。
1、病毒载量乙肝病毒DNA水平越高传染性越强,建议携带者定期检测HBV-DNA,阳性期间需避免高危性行为。
2、黏膜破损生殖器或口腔黏膜存在微小裂口时,病毒可通过体液接触传播,使用安全套可大幅降低风险。
3、免疫状态未接种疫苗或抗体不足者易感,建议性伴侣提前检测乙肝两对半,抗体滴度不足需补种疫苗。
4、防护措施全程规范使用安全套能阻断90%以上传播风险,暴露后72小时内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
建议所有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时进行HBV筛查,日常避免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乙肝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1、血液传播接触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感染,如共用注射器、输血、纹身等不规范操作。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
2、母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孕妇产前需进行病毒载量评估。
3、性接触传播无防护性行为可能传播乙肝病毒。建议性伴侣接种疫苗并使用安全套,感染者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或核苷类似物控制病毒复制。
4、密切生活接触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通过微量血液传播。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感染者日常用品需单独消毒处理。
建议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感染者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避免饮酒加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