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全身疼痛发烧怎么办

|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问题描述:
全身疼痛发烧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婷婷
李婷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全身疼痛发烧可通过卧床休息、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全身疼痛发烧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疾病、中暑、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

1、卧床休息

全身疼痛发烧时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选择安静环境平卧,减少肌肉关节活动以缓解疼痛。体温升高时代谢加快,休息有助于降低能量消耗,促进免疫系统修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24摄氏度较为适宜。

2、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温水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置于额头,每次冷敷不超过20分钟。禁止使用酒精擦浴,避免皮肤吸收导致不良反应。物理降温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小时测量一次。

3、补充水分

发烧会导致大量水分通过汗液蒸发丢失,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可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补充。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提示脱水需增加补液。合并呕吐腹泻时更需注意电解质平衡,可适量饮用含钾钠的运动饮料。

4、药物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片可缓解疼痛并退热,布洛芬胶囊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连花清瘟胶囊适用于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使用退热药物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严禁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儿童退热,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用药期间出现皮疹、呕吐需立即停药。

5、就医检查

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40摄氏度需及时就诊。伴随意识模糊、抽搐、皮疹出血点等需急诊处理。医生可能安排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测等明确病因。细菌感染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胶囊。严重脓毒症患者需住院进行静脉抗生素治疗。

发热期间宜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每日监测体温变化并记录,观察伴随症状演变。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高热寒战时可加盖薄毯。恢复期应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骤然剧烈运动。若出现反复发热或体重持续下降,需排查结核、肿瘤等慢性疾病。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宝宝老溢奶怎么办

宝宝老溢奶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控制单次奶量、拍嗝排气、避免过度活动、使用防胀气奶瓶等方式改善。溢奶通常由胃容量小、贲门松弛、喂养不当、吸入空气、胃肠功能未成熟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姿势

喂养时保持宝宝头部高于腹部,采用半直立或45度角姿势,有助于减少奶液反流。母乳喂养时让宝宝完全含住乳晕,奶瓶喂养时奶嘴需充满奶液避免吸入空气。喂奶后维持姿势20分钟,不要立即平躺或摇晃。

2、控制单次奶量

根据月龄调整单次喂养量,新生儿每次30-60毫升,2-3月龄60-90毫升,避免过度喂养。可采用少量多次方式,间隔2-3小时喂养一次。观察宝宝停止吸吮、扭头等饱腹信号时及时停止喂奶。

3、拍嗝排气

每喂5-10分钟或喂奶结束后,将宝宝竖抱靠于肩部,手掌呈杯状由下至上轻拍背部,持续3-5分钟帮助排出胃部空气。若未出嗝可尝试坐位拍嗝法,或让宝宝俯卧于家长膝盖轻抚背部。

4、避免过度活动

喂奶前后1小时内避免剧烈摇晃、换尿布等大幅动作。更换衣物或清洁时动作轻柔,防止腹部受压。玩耍互动建议安排在两次喂奶间隔期,喂奶后优先保持安静状态。

5、使用防胀气奶瓶

选择带排气阀的防胀气奶瓶,奶嘴孔大小需匹配月龄流速。喂奶时倾斜瓶身使奶液充满奶嘴,避免奶嘴内残留空气。使用前检查排气系统是否通畅,定期更换老化奶嘴。

日常可记录宝宝溢奶频率与喂养细节,若伴随拒奶、体重增长缓慢、呕吐物带血丝或胆汁需及时就医。母乳妈妈注意减少摄入易产气食物,配方奶喂养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水解蛋白配方。随着宝宝胃肠发育,多数溢奶现象在6个月后会逐渐缓解。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