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小儿脑水肿是指儿童脑组织内水分异常积聚导致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状态,可能由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代谢紊乱或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前囟膨隆或视乳头水肿等症状。
1、颅脑外伤
头部撞击或跌落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引发血管源性水肿。患儿可能出现嗜睡、烦躁不安及喷射性呕吐,需通过头颅CT确诊。治疗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配合呋塞米片利尿脱水,严重时需行去骨瓣减压术。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瞳孔变化及意识状态。
2、颅内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炎可引起细胞毒性水肿。典型表现为发热、颈项强直和惊厥发作,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细菌感染,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抗病毒感染,同时需联合20%甘露醇注射液控制脑水肿。家长发现患儿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应及时就医。
3、缺氧缺血
新生儿窒息或溺水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易引发细胞性水肿。患儿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和喂养困难,MRI显示脑白质损伤。早期可应用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营养神经,配合高压氧治疗改善缺氧。家长需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并维持适宜体位。
4、代谢紊乱
严重低钠血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引起渗透性脑水肿。表现为抽搐、定向力障碍,血液生化检查可见电解质紊乱。需缓慢纠正低钠血症,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必要时静脉滴注甘露醇。家长应定期检测患儿血糖和尿量变化。
5、占位性病变
脑肿瘤或血肿压迫可导致局部脑组织水肿。常见进行性头痛伴视物模糊,增强MRI能明确病变性质。治疗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前可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水肿。家长发现患儿出现步态不稳或性格改变需警惕颅内占位。
小儿脑水肿患儿应保持头部抬高15-30度体位,避免剧烈哭闹和咳嗽。饮食给予易消化流质食物,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在1000-1500毫升。恢复期可进行肢体按摩和认知训练,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评估水肿消退情况。出现呼吸节律改变或瞳孔不等大等脑疝征兆时需立即抢救。
脑膜刺激征是指脑膜受到刺激时出现的体征,主要包括颈强直、克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常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
脑膜刺激征是神经系统检查中的重要体征,通常提示脑膜存在炎症、出血或机械性刺激。颈强直表现为被动屈颈时颈部肌肉抵抗,患者仰卧位时下颌无法贴近胸骨。克尼格征检查时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90度后,被动伸直膝关节出现疼痛和抵抗即为阳性。布鲁津斯基征检查时患者仰卧,被动屈颈时出现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不自主屈曲为阳性表现。这些体征的产生与脑膜神经根受刺激后引发的保护性肌痉挛有关。
脑膜刺激征的临床意义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发热伴脑膜刺激征多提示感染性脑膜炎,突发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需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表现,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也可能出现颈强直,但通常不伴有其他脑膜刺激征。
出现脑膜刺激征应及时就医完善检查,包括腰椎穿刺、头颅CT或MRI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症状变化,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病情。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食物,保证足够营养摄入。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复查,不可自行使用止痛药物掩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