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4次阅读
急性胆管炎是指胆管系统因细菌感染或胆汁淤积引发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该病主要由胆管梗阻、细菌逆行感染等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处理。
1、病因机制
急性胆管炎多与胆管梗阻相关,常见于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或肿瘤压迫。胆汁淤积后易滋生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肠道菌群可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感染。部分患者因胆肠吻合术后结构异常或寄生虫感染诱发炎症反应。
2、典型症状
患者常突发右上腹持续性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随39℃以上高热、寒战。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脓毒症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胆红素及转氨酶异常。
3、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可发现胆管扩张或结石,CT/MRCP能清晰显示梗阻部位。血培养和胆汁培养可明确致病菌。临床采用Reynolds五联征(腹痛、发热、黄疸、休克、神经症状)作为重症判断标准,符合三项以上即需紧急干预。
4、治疗措施
轻症患者可静脉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联合解痉止痛药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中重度病例需急诊ERCP取石或放置鼻胆管引流,必要时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合并肝脓肿者可能需手术切除病灶。
5、预防护理
胆结石患者应规律进食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胆管通畅情况,出现腹痛发热应立即就诊。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寄生虫感染,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易感因素。
急性胆管炎患者急性期应禁食胃肠减压,恢复期逐步过渡至低脂流质饮食。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胆汁排泄,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术后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定期随访肝功能及腹部超声。出现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黄疸持续不退需警惕胆管再梗阻。
直肠癌晚期患者出现疼痛后生存期通常为数天至数周,具体时间与肿瘤转移范围、器官功能衰竭程度及镇痛治疗反应有关。
直肠癌晚期疼痛多由肿瘤侵犯神经、骨转移或肠梗阻引发。当肿瘤广泛转移至肝脏、肺部或腹膜时,机体代谢紊乱加速,可能伴随恶病质、多器官功能衰竭。此时疼痛程度往往与疾病进展正相关,剧烈持续性疼痛可能提示生存期进入倒计时。规范化镇痛治疗可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盐酸吗啡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阿片类药物,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患者因肠梗阻需放置支架或造瘘以减轻腹胀痛。
少数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如肿瘤生长相对缓慢、未发生关键器官转移,或对镇痛治疗反应良好时,生存期可能延长。曾报道个别病例通过积极营养支持、靶向药物控制病灶后存活超过1个月。但此类情况需排除合并严重感染、大出血等急性并发症。
建议家属配合医护进行疼痛评估与记录,按时给予镇痛药物,保持患者体位舒适。可轻柔按摩四肢促进血液循环,播放舒缓音乐转移注意力。若出现躁动不安或呼吸节律改变,需警惕终末期症状,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姑息治疗方案。临终阶段着重保持口腔湿润与皮肤清洁,避免创伤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