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婴儿肚脐眼有脓样分泌物可通过局部消毒、保持干燥、外用抗生素药膏涂抹、就医检查、必要时口服抗生素等方式处理。脐部感染可能由细菌感染、脐带残端护理不当、局部潮湿、脐炎、免疫低下等因素引起。
1、局部消毒
使用医用碘伏或生理盐水对脐部进行清洁消毒,每日重复进行2-3次。操作时需用棉签从脐窝中心向外螺旋式擦拭,避免将周围皮肤细菌带入创面。消毒后须待液体自然晾干,不可强行擦干或覆盖敷料。若分泌物呈黄绿色或伴有臭味,提示可能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建议改用醋酸氯己定溶液消毒。
2、保持干燥
保持脐部暴露于空气中,避免尿布摩擦覆盖。洗澡时用防水贴保护,洗毕立即拆除。选择透气棉质衣物,室温过高时可适当减少包裹。潮湿环境易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是导致脐炎恶化的重要因素。家长需每日检查脐周是否发红肿胀,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药膏涂抹
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局部抗感染。涂抹前先清洁创面,取黄豆大小药膏用棉签均匀覆盖患处。严重感染时可联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该药含有多粘菌素B、杆菌肽等成分,对混合感染效果较好。注意药膏使用不超过7天,若无效需复诊调整方案。
4、就医检查
出现发热、拒奶、脐周红肿扩散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和分泌物培养。超声检查可排除脐尿管瘘等先天畸形。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口服抗生素。严重脓肿形成时需在门诊行切开引流术。
5、口服抗生素
对于全身感染症状明显的患儿,医生可能处方头孢呋辛酯颗粒或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用药期间家长需观察有无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完成规定疗程不可擅自停药。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必要时住院进行静脉给药治疗。
日常护理需注意每次换尿布时检查脐部情况,接触婴儿前后彻底洗手。哺乳期母亲应保持乳头清洁,避免细菌通过接触传播。治疗期间暂停游泳等涉水活动,洗澡水温不宜过高。若72小时内无改善或出现脐部出血、肉芽增生等情况,须及时返院复查。定期测量体温,记录分泌物性状变化供医生参考。
新生儿身上起红疙瘩可能与痱子、湿疹、新生儿毒性红斑、尿布皮炎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发红、丘疹或斑块,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温和护肤品、局部用药等方式缓解。
1、痱子:高温闷热环境下汗腺堵塞导致,表现为密集针尖大小红疹。建议家长保持室温适宜,勤换透气衣物,无须特殊用药。
2、湿疹: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或过敏原刺激引起,常见红斑、脱屑。家长需避免过度清洁,可遵医嘱使用氧化锌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炉甘石洗剂。
3、新生儿毒性红斑:母体激素影响导致的良性皮疹,表现为红疹中央黄白色脓点。通常无须治疗,家长注意观察即可,2周内多自行消退。
4、尿布皮炎:排泄物刺激皮肤引发,多见于臀部红肿脱皮。家长需及时更换尿布,清洁后涂抹含凡士林的护臀霜,严重时使用莫匹罗星软膏。
避免使用碱性洗剂,哺乳期母亲需忌口辛辣食物,出现化脓、发热等感染迹象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