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过敏性皮炎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生物制剂等方式治疗。过敏性皮炎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1、避免接触过敏原
过敏性皮炎患者需明确并远离诱发因素,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屑、某些化妆品或洗涤剂成分。建议通过斑贴试验或血液检测识别过敏原,日常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温和护肤品,穿着纯棉透气衣物。若因职业暴露无法完全规避,应做好防护措施如戴手套、使用隔离霜。
2、外用药物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慢性皮损可选用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伴发感染时需联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使用前需清洁患处,薄涂后轻揉至吸收,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强效激素。
3、口服药物
中重度患者可短期服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缓解瘙痒,顽固病例可能需口服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软胶囊适用于广泛性难治性皮炎。用药期间需监测血糖、血压及肝肾功能,儿童患者需家长严格核对剂量。
4、光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疗法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慢性过敏性皮炎,通过抑制皮肤免疫反应改善症状。治疗需在专业机构进行,初始剂量根据最小红斑量确定,每周2-3次,累积照射次数不超过30次。光敏性疾病患者及孕妇禁用,治疗期间需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
5、生物制剂
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等IL-4/IL-13抑制剂可用于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通过阻断炎症通路发挥作用。需皮下注射给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结膜炎和注射部位反应。治疗前需筛查结核等感染性疾病,用药期间避免接种活疫苗。
过敏性皮炎患者日常应保持皮肤湿润,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水温控制在32-37℃。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修剪指甲并夜间戴棉质手套。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及高组胺食物摄入,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若皮损渗液、发热或用药后无改善,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蜂窝织炎可能引发脓毒症、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深静脉血栓、骨髓炎等并发症。蜂窝织炎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若未及时治疗或病情严重,可能扩散至深层组织或全身。
1、脓毒症
脓毒症是细菌通过血液扩散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蜂窝织炎感染未控制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可能侵入血流。需立即静脉注射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青霉素钠,并监测生命体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
2、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是皮下组织快速坏死的严重感染,皮肤出现紫红斑、剧烈疼痛与皮下捻发音。A组链球菌或混合厌氧菌感染常见,需紧急清创手术联合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发病24小时内干预可降低截肢风险。
3、败血症
败血症由感染导致器官功能障碍,伴随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蜂窝织炎合并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需在ICU进行液体复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并持续输注抗生素如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早期识别休克症状是关键。
4、深静脉血栓
下肢蜂窝织炎可能因炎症和制动诱发静脉血栓,表现为患肢肿胀、压痛。需通过超声确诊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或口服利伐沙班片。同时需抬高患肢并穿戴弹力袜,避免血栓脱落引肺栓塞。
5、骨髓炎
邻近骨骼的蜂窝织炎可能侵袭骨组织,导致慢性骨痛、窦道流脓。X线或MRI显示骨质破坏时,需长期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等穿透骨组织抗生素,严重者需病灶清除手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愈合。
预防急性蜂窝织炎并发症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损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足部。出现红肿热痛加重或发热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下肢感染需减少活动并抬高患肢。恢复期可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伤口愈合,但须避免自行使用敷料或药膏遮盖感染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