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0次阅读
胸腔CT能检查肺部、纵隔、胸膜、心脏及大血管等结构异常,主要用于筛查肺炎、肺结核、肺癌、气胸、胸腔积液等疾病。
胸腔CT可清晰显示肺部炎症、结核病灶、肿瘤等病变。肺炎表现为斑片状高密度影,肺结核可见钙化灶或空洞,肺癌多呈现结节或肿块影伴分叶征。对于早期肺癌筛查,低剂量CT比X线更敏感。检查时需配合呼吸指令,避免运动伪影干扰图像质量。
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均能通过CT检出。增强扫描可区分血管性与非血管性病变,如主动脉夹层表现为血管内膜撕裂形成的双腔征。扫描前需确认患者无碘对比剂过敏史,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增强检查。
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胸膜间皮瘤等病变在CT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少量积液呈新月形低密度影,包裹性积液可见分隔。恶性肿瘤胸膜转移常伴结节状突起。检查时仰卧位与俯卧位对比有助于鉴别游离性积液。
心脏CT能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积液等。主动脉瘤表现为局部管径扩张超过正常值50%,需测量瘤体直径及范围。扫描需控制心率,通常要求稳定在70次/分以下以获得清晰图像。
CT可发现X线难以显示的肋骨骨折、胸椎压缩性骨折等骨性结构损伤。三维重建技术能立体呈现骨折线走向与移位程度。对于骨质疏松患者,CT还可定量测量骨密度,但辐射剂量高于专用骨密度仪。
进行胸腔CT检查前应去除金属物品,孕妇需谨慎评估必要性。检查后建议多饮水促进对比剂排泄,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长期吸烟、有家族肿瘤史或持续咳嗽咯血者,应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验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病理活检确诊。
肺炎患儿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合理饮食、密切观察症状、规范用药及预防交叉感染。肺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避免冷风直吹患儿。室温维持在20-24℃,湿度控制在50%-60%,可使用加湿器或悬挂湿毛巾。定期清洁地面及患儿接触物品,避免灰尘、烟雾等刺激呼吸道。患儿需单独使用餐具、毛巾等物品,用后及时消毒。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泥等,少量多餐。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末等,帮助修复受损肺组织。多饮温开水或稀释果汁,每日饮水量按体重计算不少于50ml/kg。避免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咳嗽剧烈时可喂食少量蜂蜜缓解症状。
家长需每日记录体温变化,发热时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观察咳嗽频率、痰液性状及呼吸困难程度,若出现口唇发绀、呼吸频率超过40次/分钟需立即就医。保持鼻腔通畅,婴幼儿可用生理盐水滴鼻后吸出分泌物。夜间垫高枕头15-30度,有助于缓解平卧时的咳嗽。
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确保足疗程用药。止咳祛痰可选用氨溴索口服溶液或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发热超过38.5℃时按剂量服用布洛芬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前后需清洁面部,使用后漱口防止口腔真菌感染。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护理前后需规范洗手,患儿咳嗽时用纸巾遮挡口鼻。恢复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隔离。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可降低复发风险。患儿衣物、床单需每日更换并用60℃以上热水洗涤。
肺炎患儿康复期间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可适量补充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南瓜等食物促进呼吸道黏膜修复。定期复查胸片或血常规,观察肺部炎症吸收情况。若咳嗽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反复发热,需警惕继发感染可能。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秋冬季节可提前接种相关疫苗预防呼吸道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