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7次阅读
白内障更换晶状体通常由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药物治疗无效、晶状体摘除后需替代物、人工晶状体可恢复屈光功能等原因引起。
1. 视力下降:晶状体混浊导致光线无法正常聚焦,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需通过手术置换人工晶状体改善视力。
2. 药物无效:早期白内障可通过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等药物延缓进展,但无法逆转混浊,终末期仍需手术。
3. 结构替代:超声乳化吸除混浊晶状体后,眼内失去屈光介质,必须植入人工晶状体以维持眼球正常解剖结构。
4. 屈光重建:人工晶状体可根据患者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参数个性化选择,矫正近视、远视或散光等屈光问题。
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避免揉眼及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评估人工晶状体位置及视力恢复情况。
病毒性结膜炎症状包括眼红、异物感、水样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可伴随畏光、视力模糊。治疗可通过人工泪液缓解干涩、冷敷减轻红肿、抗病毒滴眼液抑制病毒复制、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
1、人工泪液: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可缓解眼部干涩和刺激感,避免揉眼加重感染。
2、冷敷:用清洁冷毛巾敷眼可收缩血管减轻充血,每次10-1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
3、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滴眼液、阿昔洛韦眼膏等可抑制疱疹病毒复制,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4、激素控制:氟米龙滴眼液等低浓度激素可缓解严重炎症,使用不超过2周以防并发症。
患病期间需单独使用毛巾脸盆,避免交叉感染,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角膜混浊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