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肿瘤科 > 肿瘤综合科

B淋巴母细胞瘤是什么病

|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问题描述:
B淋巴母细胞瘤是什么病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范芸
范芸 北京医院 主任医师

B淋巴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母细胞的高度侵袭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特殊亚型,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以骨髓侵犯、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

1、疾病本质

B淋巴母细胞瘤是未成熟B细胞在分化阶段发生恶性转化的疾病,其恶性细胞具有母细胞形态特征。病理学检查可见淋巴母细胞浸润骨髓、淋巴结等组织,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19、CD22等B细胞标志物阳性。该病进展迅速,若未及时治疗易发展为B淋巴细胞白血病。

2、临床表现

早期常见无痛性颈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伴随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骨髓受累时可出现贫血、出血倾向及反复感染。部分患者因肿瘤压迫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局部压迫症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时可能引发头痛、呕吐或神经功能障碍。

3、诊断方法

确诊需结合骨髓穿刺活检发现超过25%的淋巴母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B系免疫标志物阳性。影像学检查包括CT评估淋巴结受累范围,PET-CT判断疾病分期。脑脊液检查用于排查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细胞遗传学检测可发现如t(9;22)等特征性染色体异常。

4、治疗方案

采用强化疗方案如BFM-90/95协议,包含环磷酰胺注射剂、长春新碱注射液等药物诱导缓解。针对CD19/CD22阳性患者可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注射液进行靶向治疗,高危病例需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治疗包括甲氨蝶呤注射液鞘内注射。

5、预后因素

年龄小于1岁或超过10岁、诊断时白细胞计数超过50×10⁹/L、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如TP53缺失者预后较差。规范化疗后儿童5年生存率可达85%,成人约为40%。微小残留病监测水平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持续阴性提示长期缓解可能性大。

患者治疗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避免生冷食物预防感染。每日进行适度室内活动维持肌肉力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血风险。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骨髓抑制情况,出现持续发热或皮下瘀斑应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应学习基本护理知识,协助患者完成口腔清洁等基础护理。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垂体瘤术后尿崩时间

垂体瘤术后尿崩症可通过监测尿量、调整药物、补充水分等方式治疗。垂体瘤术后尿崩症通常由手术损伤下丘脑或垂体后叶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1、监测尿量:术后需密切监测尿量,正常成人每日尿量约1.5-2升,若尿量显著增加,可能提示尿崩症。可通过记录尿量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调整药物:尿崩症患者可使用去氨加压素片0.1-0.2mg,每日1-2次或醋酸去氨加压素喷雾剂10-20μg,每日1-2次替代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 3、补充水分:尿崩症患者因尿量增加,需补充足够水分,避免脱水。建议每日饮水量根据尿量调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饮食调节:适当增加盐分摄入,有助于减少尿量。建议每日摄入食盐量控制在6-8克,避免过度限盐。 5、心理支持:术后尿崩症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需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适应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术后尿崩症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适量增加富含钾、钠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等。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定期复查尿量和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稳定。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