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脚踝骨折期间脚踝处酸痛是常见现象,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愈合过程中的组织修复或固定不当有关。骨折后1-2周内酸痛较明显,随着愈合会逐渐减轻。若伴随红肿发热或持续加重,需警惕感染或固定物移位。
骨折初期因血管损伤和炎症介质释放,局部会出现充血水肿,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酸痛感。此阶段应严格制动,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骨折后3-4周进入纤维骨痂形成期,断端微动可能引发牵涉痛,可通过超声波治疗促进愈合。部分患者因石膏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持续性胀痛伴趾端青紫,需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少数情况下酸痛可能提示并发症。如疼痛突然加剧伴局部皮肤发亮,需排除骨筋膜室综合征;夜间痛明显伴低热时,应排查骨髓炎可能。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激素者若出现伤口渗液伴异味,需考虑感染性骨不连。骨折6周后仍存在负重痛,可能为延迟愈合,需行CT评估骨痂生长情况。
康复期可每日进行踝泵运动预防关节僵硬,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过早负重行走,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情况。若酸痛持续超过预期愈合时间或伴随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内固定松动、创伤性关节炎等继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