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2次阅读
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观察病情等方式在家处理。发热通常由感染、脱水、免疫反应、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敷退热贴降低体表温度。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退热药。退热药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寒战、头痛等症状。
3、补充水分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温水或淡盐水,预防脱水。可适量饮用电解质溶液补充流失的钠钾离子。
4、观察病情监测体温变化频率,记录发热持续时间。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出现意识模糊需及时就医。
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果蔬,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加重胃肠负担。
接种麻腮风疫苗后发热通常持续1-3天,实际发热时长与个体免疫反应强度、护理措施、基础健康状况、疫苗批次差异等因素相关。
1、免疫反应强度疫苗激活免疫系统可能引起低热,体温多不超过38.5℃,建议家长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减少衣物,避免使用酒精擦拭。
2、护理措施保持室内通风,少量多次喂水或母乳,家长需每4小时监测体温,若持续高热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
3、基础健康状态早产儿或免疫缺陷患儿发热概率较高,家长需观察是否伴随皮疹、淋巴结肿大,必要时检测血常规排除合并感染。
4、疫苗特性差异不同批次疫苗毒株滴度可能存在波动,若发热超过72小时或出现惊厥,需就医排除疫苗相关脑炎等罕见并发症。
发热期间建议暂停添加新辅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拒食、精神萎靡或热性惊厥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