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登革热ade效应谁发现的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登革热ade效应谁发现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奇英
刘奇英 临汾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登革热ADE效应是由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艾德曼发现的。他是第一个提出登革热病毒与登革热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人。在1952年,艾德曼首次报道了登革热病例,并于1957年发现了登革热病毒的存在。艾德曼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登革热的传播和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1、病原学:艾德曼在1952年首次报道登革热病例时,将疾病的临床症状分为三个阶段:发热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他通过对患者的研究发现,在发病早期,患者血液中会出现登革热病毒的抗原,而在后期则会检测到抗体。这表明,登革热病毒可能是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原因。
2、病理学:艾德曼还研究了感染登革热病毒的动物,发现这些动物表现出类似人类的典型症状。他观察到,感染病毒的动物体内白细胞数量增加,并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现象。这些发现进一步支持了登革热病毒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3、流行病学:通过对登革热流行地区的调查,艾德曼发现蚊子等传播媒介在这些地区广泛存在。他推测蚊子可能是登革热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这一观点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4、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艾德曼将登革热病毒感染小鼠,观察到小鼠出现类似人类的症状,并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他关于登革热病毒与疾病因果关系的假设。
艾德曼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还为我们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他的发现提醒我们,蚊子是登革热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在预防登革热的过程中,控制蚊子种群和传播途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艾德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实施针对登革热的防控策略。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静脉曲张手术三个月了腿酸

静脉曲张手术后三个月出现腿酸可能是术后恢复期的正常现象,也可能与静脉功能未完全恢复或术后并发症有关。建议及时复查下肢静脉超声,明确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隐神经损伤或静脉回流障碍等问题。

术后早期腿酸常见于肌肉适应性改变或局部血液循环重建过程中。手术剥离曲张静脉后,下肢血液需重新分配至深静脉系统,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短暂性酸胀感。弹力袜加压治疗不足、术后活动量骤增或长期维持固定姿势,均可能加重肌肉代谢产物堆积。部分患者因术中隐神经分支受牵拉,会出现小腿内侧皮肤感觉异常,表现为酸麻或刺痛,通常3-6个月可逐渐缓解。

若腿酸持续加重或伴随肿胀、皮肤变色,需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或静脉功能不全复发。血栓形成多与术后抗凝治疗不充分、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可通过D-二聚体检测和血管造影确诊。静脉功能不全复发可能因手术结扎不彻底或新生侧支循环形成,表现为站立时酸胀感明显,平卧后减轻。极少数患者可能因淋巴管损伤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出现渐进性下肢沉重感。

术后应坚持穿戴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6个月以上,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每1小时活动踝关节促进血液回流。睡眠时垫高下肢15-20厘米,日常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若确诊深静脉血栓需遵医嘱使用利伐沙班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合并炎症时可短期服用迈之灵片改善静脉张力。术后3个月、6个月需复查超声评估静脉功能,出现皮肤溃疡或静脉性跛行应及时血管外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