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妇产科

早产儿发颤怎么办?

| 1人回答 | 41次阅读

问题描述:
早产儿发颤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早产儿发颤可通过保暖护理、调整喂养方式、补充维生素D、就医评估神经发育、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早产儿发颤通常由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低血糖、低钙血症、脑损伤、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暖护理

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较弱,环境温度过低可能导致寒颤样抖动。建议将室温维持在24-26℃,使用预热的包被包裹婴儿,避免直接暴露于冷空气。若出现四肢末端发绀或皮肤花纹,可尝试袋鼠式护理,即让婴儿与母亲皮肤直接接触,利用母体温度帮助稳定体温。同时需监测肛温,维持在36.5-37.3℃为宜。

2、调整喂养方式

喂养不足引发的低血糖可能表现为震颤或肌张力异常。早产儿应按需喂养,每2-3小时给予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哺乳时注意观察吸吮吞咽协调性,若出现喂养困难可改用小勺或滴管喂食。喂养后需监测血糖,若血糖低于2.6mmol/L需立即就医。母亲哺乳期间应保证充足热量摄入,必要时添加母乳强化剂。

3、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低钙性惊厥,表现为面部或四肢节律性抽动。早产儿出生后应每日补充维生素D3滴剂800-1000IU,同时配合钙剂补充。母乳喂养者需注意母亲维生素D摄入量,配方奶喂养需计算每日奶量中的维生素D含量。若出现喉痉挛或手足搐搦等典型低钙症状,需急诊静脉补钙治疗。

4、就医评估神经发育

频繁发作的全身性震颤可能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颅内出血。医生会通过头颅超声、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脑损伤程度。若存在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减弱等神经学体征,需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感官刺激等。严重脑损伤可能需使用苯巴比妥片控制惊厥发作,或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修复。

5、药物治疗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脑膜炎可能导致中毒性震颤,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代谢紊乱如高胆红素血症需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结合光疗。对于癫痫样发作,可短期使用地西泮注射液控制症状,长期治疗需口服左乙拉西坦片。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

早产儿发颤期间家长应记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诱因,避免过度摇晃或拍打婴儿。维持安静环境减少声光刺激,衣物选择纯棉材质避免静电。出院后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听力筛查和眼底检查。哺乳母亲需保持情绪稳定,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超过80克,必要时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制剂。若震颤伴随呼吸暂停、肤色青紫需立即急诊处理。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不怀孕腹部有心跳吗

不怀孕时腹部感受到心跳通常是腹主动脉搏动,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腹主动脉搏动可能与体型偏瘦、腹壁较薄、体位变化等因素有关,少数情况下需警惕腹主动脉瘤等血管异常。

体型偏瘦或腹壁脂肪较少的人群更容易在平躺时感受到腹部搏动,这与腹主动脉靠近体表有关。腹主动脉是人体最粗的动脉之一,其搏动可通过腹壁传导,尤其在饭后或深呼吸时,腹腔压力变化可能使搏动感更明显。这种生理性搏动通常规律且力度均匀,无须特殊处理,改变体位或放松腹部肌肉多可缓解。

若搏动伴随腹痛、搏动范围扩散或强度异常增强,可能与腹主动脉扩张有关。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出现持续性的腹部跳动感,需通过超声或CT检查排除血管病变。吸烟、高龄等危险因素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管健康,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用力导致血管压力骤增。

日常可通过控制血压、避免腹部受压来减少不适感。建议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血管弹性,避免高盐高脂饮食。若搏动感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