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2次阅读
耳廓里面长了个疙瘩一碰就痛可能是皮脂腺囊肿、毛囊炎或耳廓软骨膜炎等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可能与局部皮脂腺导管堵塞有关,通常表现为耳廓皮肤下圆形肿块,表面光滑且触痛明显。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若继发感染需配合口服头孢克洛胶囊。避免挤压疙瘩,保持耳部清洁干燥。
2、毛囊炎
毛囊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常见于耳廓有毛发区域,疙瘩顶部可能出现脓头,伴有红肿热痛。可外用碘伏消毒后涂抹夫西地酸乳膏,严重时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日常需避免抓挠,减少耳机使用时间。
3、耳廓软骨膜炎
耳廓软骨膜炎可能与外伤或感染有关,表现为耳廓局部肿胀发硬,疼痛剧烈甚至影响睡眠。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配合局部超短波理疗。若形成脓肿则需手术切开引流,术后使用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
4、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常见于瘢痕体质者,耳廓穿刺或外伤后形成质硬结节,生长缓慢但触痛持续。可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配合硅酮凝胶外用。避免反复刺激疙瘩,耳部美容操作前需评估风险。
5、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上皮残留所致,囊壁较厚且内容物呈豆腐渣样,继发感染时疼痛加剧。需手术完整切除囊肿,术前可使用克拉霉素分散片控制感染。术后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耳廓疙瘩护理期间应避免侧卧压迫患耳,洗澡时防止进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发热、疙瘩迅速增大或耳廓变形,需立即复诊。日常注意耳部防护,避免掏耳、戴耳环等可能造成损伤的行为,运动时佩戴护耳装备降低外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