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小儿血友病皮肤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瘀斑、皮下血肿及伤口出血难止。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可能与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有关,通常表现为轻微外伤后异常出血、关节腔积血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凝血功能。
皮肤瘀斑是血友病患儿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多由毛细血管破裂后凝血异常导致。轻微碰撞或受压后即可出现紫红色斑块,常见于四肢及躯干。家长需注意观察瘀斑出现的频率和范围,避免患儿剧烈运动。日常护理可使用冷敷减轻肿胀,但禁止热敷或按摩。若伴随发热或瘀斑迅速扩大,需立即就医排查其他出血性疾病。
皮下血肿表现为局部皮肤隆起伴压痛,触诊有波动感,多见于头部、臀部等易受外伤部位。血肿可能压迫神经导致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可引起贫血。家长应避免穿刺抽吸血肿,防止感染或加重出血。就医后医生可能建议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如人凝血因子Ⅷ冻干粉针剂、重组人凝血因子Ⅸ注射液等,同时配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即使是细小伤口如针刺伤或擦伤,也可能持续渗血数小时。家长需立即用无菌纱布持续按压15分钟以上,并抬高患肢。禁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对于口腔黏膜出血,可用凝血酶冻干粉局部止血。反复鼻出血患儿可考虑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喷雾剂收缩血管,但须严格遵医嘱控制使用频次。
长期反复出血可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积的假性肿瘤,多见于大腿、臀部等肌肉丰富部位。初期表现为硬结,逐渐增大并破坏周围组织。此类患儿需绝对避免外伤,医生可能建议定期输注凝血因子预防出血,严重时需手术切除。假性肿瘤破溃后可能继发感染,需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血友病患儿接受拔牙、包皮环切等小手术时,术前需补充凝血因子至安全水平。术后可能使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预防出血,创面可覆盖吸收性明胶海绵。家长需密切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若出现术区肿胀疼痛,可能提示深部血肿形成,需紧急复查凝血功能。
血友病患儿日常需佩戴医疗警示手环,避免参加足球、滑板等高风险运动。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家中常备冰袋和止血敷料,定期到血液科随访凝血功能。家长需学习基本止血技能,并与学校老师沟通患儿的活动限制事项。通过规范预防治疗和科学护理,多数患儿可正常生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