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2次阅读
急性肠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黏膜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通常在1-2周内。
急性肠炎多因病原体感染、饮食不当或药物刺激导致。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常见的有沙门氏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饮食不当如进食生冷、变质、不洁食物或暴饮暴食,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药物刺激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或直接损伤黏膜。部分患者因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异常也可能诱发急性肠炎。典型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
预防急性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未彻底加热的食物,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症状较轻时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持续呕吐、高热或便血需及时就医。治疗需针对病因,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恢复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过早摄入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