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
中日友好医院
副主任医师
心跳过缓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因素、病理性原因或外部环境的影响所致,严重情况可能引发头晕、昏厥,甚至危及生命,应根据其具体原因合理采取应对措施。
1、遗传和生理因素
部分人因遗传或自身的生理因素,心跳较其他人缓慢,这是正常现象。例如,长期进行耐力运动的人心脏功能增强,即使心跳较缓也能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称为“运动员心脏”。但倘若心率过低通常低于每分钟50次,伴随乏力、头晕或昏厥,就可能隐藏健康问题,应及时就医评估。
2、病理性原因
疾病是导致心跳过缓的主要病理性因素。常见原因包括:
病窦综合征:由于心脏内的窦房结功能异常导致心跳过缓,还可能引起心律不齐或短暂性停搏,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或植入起搏器。
传导阻滞:指心脏内电信号传导受阻,例如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心跳严重减慢,严重时需要手术植入起搏器。
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代谢减慢引发的心率下降,需要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治疗。
3、外部因素和不适宜的用药
低温、饮酒过量、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也可能造成心跳过缓。若因药物所致,可逐步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但切记需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4、可能的危害
心跳过缓可能使心脏无法为全身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轻者引起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重者可能诱发晕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需要警惕相关症状并及时处理。
如果心跳过缓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尽快寻求医疗帮助。同时,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盲目服用药物,必要时进行医学检查以排除潜在疾病,探明原因后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