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2次阅读
新生儿听力筛查左耳未通过可能是由外耳道胎脂堵塞、中耳积液或先天性听力损失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复筛或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1、外耳道胎脂堵塞
新生儿外耳道残留胎脂或羊水可能暂时影响声波传导,导致筛查未通过。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单侧筛查异常,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堵塞物。家长需配合医生清理外耳道,复筛前避免自行掏耳。若为单纯胎脂堵塞,清理后复筛多数可恢复正常。
2、中耳积液
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中耳腔或咽鼓管功能未完善可能导致积液,影响筛查结果。这类情况常伴随轻微鼓膜内陷,但无红肿疼痛表现。建议家长保持喂养姿势正确,避免呛奶加重积液,部分婴儿2-4周积液可自行吸收。若持续未改善,需耳鼻喉科评估是否需鼓膜穿刺。
3、先天性听力损失
遗传因素或孕期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耳蜗发育异常。这类情况表现为重复筛查未通过,可能伴随早产、高胆红素血症等高危因素。家长需在出生后3个月内完成听性脑干反应检查,确诊后可考虑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常见相关药物包括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片等营养神经药物。
4、筛查技术误差
环境噪音、婴儿哭闹或探头接触不良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建议选择婴儿安静睡眠时复筛,确保检测环境噪音低于40分贝。家长需核对筛查报告中的信噪比数据,若数值接近临界值(如35dB),需重点复查。
5、听神经病谱系障碍
这类特殊听力损失表现为耳蜗功能正常但神经信号传导异常,需通过耳声发射与ABR联合诊断。患儿可能对突然声响有惊跳反应但无法辨别语言,随成长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确诊后需言语康复训练,严重者需考虑人工耳蜗手术干预。
家长发现筛查未通过无须过度焦虑,但必须按时完成42天复筛。日常注意观察婴儿对摇铃声、拍手声的反应,避免躺着喂奶以防中耳炎。复筛仍异常者应在3月龄内完成诊断性检查,6月龄前启动干预可最大限度减少语言发育影响。哺乳期母亲可适当增加富含DHA的海鱼、坚果等食物,有助于婴儿听觉神经发育。
5岁儿童肠套叠的主要症状有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精神萎靡等。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属于婴幼儿急腹症,需及时就医处理。
1、阵发性腹痛
腹痛是肠套叠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突发性剧烈绞痛,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间隔10-20分钟反复发作。患儿常因疼痛屈膝蜷缩、哭闹不安,缓解期可短暂恢复活动。腹痛与肠管痉挛和缺血有关,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间隔会逐渐缩短。
2、呕吐
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或粪渣样物。呕吐在腹痛发作后出现,初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期因肠梗阻加重转为频繁呕吐。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等。
3、果酱样血便
发病6-12小时后可能出现暗红色黏液血便,形似果酱,这是肠黏膜缺血坏死与血液混合的结果。血便量通常不多但具有特征性,家长需特别注意粪便颜色变化。部分患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
4、腹部包块
在患儿安静状态下,医生触诊右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表面光滑、稍可移动,按压时患儿会出现痛苦表情。包块是套叠肠段的直接表现,但肥胖儿童可能不易触及。
5、精神萎靡
随着病情发展,患儿会出现面色苍白、嗜睡、反应迟钝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这些症状与肠管缺血、电解质紊乱及毒素吸收有关,提示病情已进入危险阶段。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禁食禁水并送医。肠套叠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延误诊治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恢复期需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定期随访复查,观察有无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