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糖尿病会导致肾衰竭吗

|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问题描述:
糖尿病会导致肾衰竭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糖尿病可能导致肾衰竭,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损害肾脏功能。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状态会持续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质漏出,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若未及时干预,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最终可能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水平、血压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部分糖尿病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避免肾衰竭。严格控糖、控制血压、限制蛋白质摄入等措施能有效延缓肾病进展。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对于已出现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及时调整降糖方案,避免使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可减少肾脏负担。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尿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检测。日常需注意低盐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出现泡沫尿、下肢水肿、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综合管理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延缓肾功能恶化进程。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肾病综合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生理、外伤及病理因素,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药物、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中,家族性肾病综合征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如NPHS1、NPHS2等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肾脏滤过屏障功能异常。环境因素包括长期接触重金属、有机溶剂或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生理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导致肾小球硬化,进而引发肾病综合征。外伤如严重感染、烧伤或手术也可能诱发肾脏损伤。病理因素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性肾病、膜性肾病等,以及继发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利尿剂(如呋塞米)等,需根据病情选择。饮食干预建议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等,避免高盐、高脂食物。生活方式上,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肾功能。若症状严重或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复杂,治疗需个体化,综合药物、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延缓肾脏功能恶化。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