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登革热出血热主要病理变化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登革热出血热主要病理变化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秀杉
陈秀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登革热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严重性,并提醒我们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登革热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会攻击血管内皮细胞。这种攻击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想象一下,血管就像是水管,内皮细胞就像是水管的内壁,当内壁受损后,水就可能会漏出来,这种“漏水”就是血液中的液体渗出,导致组织水肿和出血。
2、血小板减少:病毒感染会导致体内产生大量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不仅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还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是帮助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数量减少会使血液凝固功能下降,患者容易出现出血症状。就像我们在厨房切菜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创可贴,伤口可能就很难愈合。
3、凝血功能障碍: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攻击不仅会引发炎症,还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反应,表现为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这种过度反应还会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障碍。肝脏是我们身体的“化工厂”,一旦它的功能受损,很多正常的生理过程都会受到影响。
伴随这些病理变化,患者还可能出现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面对这些症状,及时就医是关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病情恶化。记住,健康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出现异常时,千万不要拖延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得了丙肝30年有多严重

丙肝30年可能引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需通过抗病毒治疗、肝脏功能监测等方式干预。丙肝的长期存在可能导致肝脏纤维化,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增加肝癌风险。慢性丙肝感染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肝脏代谢能力减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 1、肝脏纤维化:丙肝病毒持续感染会导致肝脏组织纤维化,逐渐失去正常功能。日常护理包括避免饮酒、减少肝脏负担,同时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监测纤维化进展。 2、肝硬化:长期丙肝感染可能引发肝硬化,肝脏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400mg/片,每日一次、达卡他韦60mg/片,每日一次,以及肝移植手术。 3、肝癌风险:丙肝感染30年可能增加肝癌发病率。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检测,早期发现肝癌迹象。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 4、免疫功能下降:慢性丙肝感染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风险。建议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 5、代谢能力减弱: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代谢能力,导致脂肪代谢异常、血糖波动等问题。饮食上应控制脂肪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全谷物。 丙肝30年的患者需特别注意饮食和运动管理。饮食上应选择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豆类、新鲜蔬果,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