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现在的孩子仍可能感染蛔虫病,但概率较过去显著降低。蛔虫病主要由饮食卫生不良、接触污染环境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腹痛、食欲异常、营养不良等。
1. 卫生条件改善
随着公共卫生设施完善和健康知识普及,儿童饭前便后洗手、生熟食分砧板等习惯逐渐形成,有效降低了虫卵经口感染的概率。家长需定期修剪孩子指甲,避免其啃咬手指时将虫卵带入体内。
2. 驱虫药物普及
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广谱驱虫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规范使用,可阻断蛔虫生命周期。这些药物能治疗蛔虫引起的脐周阵痛、夜间磨牙等症状,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食品监管强化
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标准执行、肉类检疫制度落实减少了虫卵污染风险。家长应确保食材彻底清洗烹饪,避免让孩子生食胡萝卜、荸荠等根茎类蔬菜。
4. 生活环境变化
城市化进程使儿童接触土壤的机会减少,传统粪肥使用减少也降低了环境中的虫卵密度。农村地区家长仍需注意避免儿童赤脚在菜地、稻田玩耍。
5. 免疫功能差异
部分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更易发生重度感染,可能出现胆道蛔虫症、肠梗阻等并发症。此类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磷酸哌嗪宝塔糖等药物,并加强营养支持。
建议家长每半年检查孩子是否存在夜间肛门瘙痒、面部白斑等体征,避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日常保证孩子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适量食用南瓜子、石榴皮等具有一定驱虫作用的食物。若孩子出现呕吐蛔虫、便虫等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粪便检测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