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糖尿病人得了褥疮可能出现感染扩散、组织坏死等危险,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或骨髓炎。褥疮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长期受压后发生损伤。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状态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减弱,一旦发生褥疮,细菌容易在创面繁殖并引发感染。感染初期可能表现为局部红肿、渗液或脓性分泌物,若不及时处理,细菌可侵入深层组织或血液,诱发蜂窝织炎、脓肿甚至全身性感染。长期未愈合的褥疮可能累及肌肉、骨骼,增加骨髓炎风险,严重时需手术清创。高血糖还会损害神经功能,患者对疼痛感知减弱,可能延误病情发现。
部分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局部供血不足会加速褥疮进展,导致大面积皮肤坏死或坏疽。若感染控制不佳,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脓毒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或长期卧床者风险更高,因活动受限、营养不良等因素叠加,褥疮愈合难度显著增加。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皮肤受压部位,使用减压垫并每2小时更换体位,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控制血糖稳定有助于预防感染,若发现褥疮需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清创,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日常需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避免创面受压,监测体温及伤口变化,出现发热或渗液增多应立即就诊。
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部清洁、遵医嘱使用药物、热敷缓解疼痛、调整饮食结构、避免用力擤鼻等方式恢复。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耳部外伤、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部清洁
中耳炎患者需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用棉球堵住外耳道。不要自行掏挖耳朵,防止损伤鼓膜或加重感染。若外耳道有分泌物,可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边缘,切勿深入耳道。急性发作期禁止游泳或潜水,减少潮湿环境刺激。日常注意观察耳道分泌物颜色和气味变化。
2、遵医嘱使用药物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病毒性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辅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症状。使用滴耳液前需将药液温热至体温,侧卧滴入后保持体位5分钟。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疗程。
3、热敷缓解疼痛
将温水袋包裹毛巾后敷于患耳,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鼓膜充血和耳内压力。热敷温度不宜超过40℃,避免烫伤。婴幼儿热敷时需专人看护,防止意外发生。若出现眩晕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
4、调整饮食结构
适量增加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帮助增强免疫力。多饮水保持咽鼓管湿润,推荐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黏膜充血。哺乳期婴儿应保持45度角喂养,防止奶液逆流至咽鼓管。
5、避免用力擤鼻
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同时捏紧双侧鼻孔用力。感冒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少病原体滞留。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通过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远离过敏原,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控制症状。
恢复期间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注意观察体温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或耳后红肿需立即就医。愈后3个月内定期复查耳镜,评估鼓膜愈合情况。儿童患者家长应学会识别抓耳、哭闹等异常行为,及时监测听力发育。预防复发需加强体育锻炼,积极治疗鼻窦炎等邻近器官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