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3岁小孩肠套叠属于急腹症,及时就医通常可以治愈。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可能导致肠梗阻或肠坏死,需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
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内接受治疗预后良好。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大便,早期通过空气或钡剂灌肠可使套叠肠管复位,成功率较高。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轻度腹胀或短暂发热,但无严重并发症。
少数延误治疗的患儿可能出现肠壁缺血坏死。若发病超过48小时未干预,可能需切除坏死肠段,术后可能出现短肠综合征等并发症。早产儿、肠道畸形患儿复发概率稍高,需密切随访。
患儿确诊后应禁食并配合胃肠减压,家长需记录呕吐物性状及排便情况。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避免高纤维食物。术后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出现反复哭闹、血便等症状应立即返院检查。
怀疑中耳炎时通常需进行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纯音测听、鼓膜穿刺或颞骨CT等检查。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耳镜检查
耳镜可直接观察鼓膜充血、膨隆或穿孔等病变。急性中耳炎常见鼓膜充血肿胀,慢性中耳炎可见鼓膜穿孔或钙化斑。检查无须特殊准备,儿童需家长固定头部配合。若发现鼓室积液或胆脂瘤需进一步处理。
2、声导抗测试
通过气压变化评估中耳功能,B型鼓室图提示积液,C型图显示咽鼓管功能障碍。该检查无创快捷,能鉴别传导性耳聋性质。测试前需清理外耳道耵聍,婴幼儿需在睡眠状态下进行。
3、纯音测听
测定不同频率听力阈值,中耳炎多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骨气导差大于15分贝提示中耳病变。检查需在隔音室完成,儿童需配合按键反应。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
4、鼓膜穿刺
穿刺抽取鼓室积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适用于顽固性积液或免疫低下患者。操作在局麻下进行,可同时放置通气管。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
5、颞骨CT
高分辨率CT能显示听小骨破坏、乳突气房炎症或颅内并发症。适用于疑似胆脂瘤、骨髓炎或面神经麻痹患者。检查有辐射暴露风险,儿童孕妇需谨慎选择。增强CT可鉴别肿瘤与炎性病变。
确诊中耳炎后应避免耳道进水,减少用力擤鼻和气压变化环境。急性期可局部热敷缓解疼痛,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恢复。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擤鼻时需单侧交替进行。反复发作或听力持续下降者需定期复查听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