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结肠癌对化疗的敏感性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对化疗不敏感,但多数患者仍能从中获益。化疗效果与肿瘤分期、分子特征及个体差异有关。
早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概率,常用方案如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能有效清除残留癌细胞。中期患者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常用于此类情况。晚期患者姑息性化疗可延长生存期,雷替曲塞等药物对特定人群效果显著。部分患者因肿瘤基因突变导致原发耐药,如KRAS突变可能影响西妥昔单抗疗效。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肿瘤对免疫治疗更敏感,传统化疗效果可能有限。
结肠癌患者治疗期间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等帮助维持体力。适当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治疗副作用。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及时调整饮食结构预防骨髓抑制。保持口腔清洁可降低化疗后黏膜炎发生概率,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护理。治疗期间出现持续发热或严重腹泻需立即联系主治医师评估病情。
肠癌可通过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体重下降、腹部肿块等症状初步判断,确诊需结合肠镜和病理检查。肠癌通常由遗传因素、慢性肠道炎症、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吸烟饮酒、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
1、排便习惯改变
肠癌可能导致排便频率突然增多或减少,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肿瘤刺激肠道可引发里急后重感,部分患者出现粪便变细或棱角状。这类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时,建议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2、便血
肿瘤表面溃破会导致便中带暗红色血液,左半结肠癌可能出现鲜红色血便。需与痔疮出血鉴别,肠癌便血常混有黏液,伴有粪便性状改变。临床常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云南白药胶囊等辅助止血。
3、腹痛
肿瘤生长可引发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多位于中下腹部。肠梗阻时出现腹胀伴呕吐,听诊肠鸣音亢进。腹部CT检查能显示肠壁增厚情况,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症状。
4、体重下降
半年内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10%需警惕。肿瘤消耗、食欲减退及消化吸收障碍是主因,可能伴随贫血貌、乏力等表现。营养支持可选用肠内营养粉剂,同时需排查其他消耗性疾病。
5、腹部肿块
右半结肠癌可在右下腹触及质硬包块,活动度差且压痛不明显。肿块增大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肾积水,超声检查有助于初步评估。确诊需手术切除后行病理检查,常用奥沙利铂注射液等辅助化疗。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粪便潜血检测,高风险群体需定期肠镜检查。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量,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或止痛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