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6次阅读
化疗后身体痒可能与药物过敏反应、皮肤干燥、肝胆功能异常、神经毒性反应或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化疗药物可能刺激皮肤免疫系统或影响代谢功能,导致瘙痒症状。
1. 药物过敏反应
部分化疗药物如紫杉醇注射液、顺铂注射液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轻度过敏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缓解,严重时需立即停用化疗药物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
2. 皮肤屏障受损
化疗药物会抑制表皮细胞更新,导致皮肤干燥脱屑,常见于四肢伸侧和腰背部。建议使用尿素软膏保持皮肤湿润,避免碱性洗浴用品。皮肤科检查可发现角质层含水量显著降低,但无原发性皮损。
3. 胆汁淤积
肝转移或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可能损伤肝细胞,导致胆红素升高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表现为全身瘙痒伴巩膜黄染,血液检查可见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需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排泄。
4. 神经毒性
长春新碱等药物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引发异常瘙痒感而无明显皮疹。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可尝试维生素B12片营养神经,严重时需调整化疗方案。
5. 真菌感染
化疗后免疫力下降易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表现为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瘙痒伴鳞屑。皮肤镜检可见菌丝,可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疗。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细菌感染。
化疗期间应穿着纯棉宽松衣物,避免热水烫洗和酒精类护肤品刺激。每日记录瘙痒部位、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复查时向医生提供详细症状日志。若出现皮肤破溃、发热或瘙痒持续加重,需排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少见并发症。维持适度环境湿度,饮食中增加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有助于改善皮肤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