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科

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吗

|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问题描述:
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玲
张玲 河南省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手淫是青春期比较普遍的情况,据临床观察显示,约有70%左右的青少年存在手淫情况,只需不过分若干个项的聚集就问题不大,尽大概的缩小手淫次数,养成好的习惯,多喝水勤排尿。意见提议:如果病症比较重要,没办法经过自我调节获得减缓,提议亲自找情绪医生咨询一下为好。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抗焦虑药原理是什么?

抗焦虑药主要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平衡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䓬类等类型。

1、调节5-羟色胺系统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帕罗西汀片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浓度,改善情绪调节功能。这类药物起效较慢但依赖性低,适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等,通常2-4周后逐渐缓解。

2、增强GABA抑制作用

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片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A型受体,增强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效应,产生快速镇静作用。该类药物起效快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受性和依赖性,主要用于急性焦虑发作的短期控制。使用期间需注意避免与酒精等中枢抑制剂合用。

3、影响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可同时调节两种神经递质系统,对伴躯体症状的焦虑效果显著。这类药物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出汗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4、拮抗多巴胺受体

部分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片通过阻断边缘系统多巴胺D2受体,减轻焦虑伴发的妄想症状。这类药物可能引发锥体外系反应和代谢异常,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监测血糖、血脂指标。

5、调节谷氨酸能系统

新型抗焦虑药如坦度螺酮通过选择性激动5-HT1A受体和调节谷氨酸神经传递发挥作用,较少引起嗜睡和认知功能损害。该类药物适用于需保持警觉性的焦虑患者,但可能产生头晕、口干等轻微不良反应。

焦虑症患者除规范用药外,建议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和规律运动。保持充足睡眠、限制咖啡因摄入、练习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有助于症状改善。用药期间应定期复诊评估疗效,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需及时就医。注意建立健康的生活作息,维持社交活动,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