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脊柱损伤的护理措施

|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问题描述:
脊柱损伤的护理措施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潘袁
潘袁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脊柱损伤的护理措施包括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并根据医嘱开展护理和康复训练。护理重点包括保持脊柱稳定、疼痛管理、功能锻炼以及预防压疮等。
1、保持脊柱稳定
脊柱损伤后,首要任务是保持脊柱稳定,避免再次伤害。急性期可采用颈托、背部支架或石膏固定等设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卧床制动,保持身体在完全放松的状态。同时,搬动患者时必须多人协作,确保脊柱处于水平位置,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2、疼痛管理
疼痛是脊柱损伤常见的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管理。如果疼痛轻微,可通过理疗缓解,如热敷或局部针灸。对于较为强烈的疼痛,可使用镇痛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医生开具的处方药。注意用药避免过量或长期依赖。
3、功能锻炼与康复训练
在条件允许时,应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例如,早期通过被动肢体运动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后期逐渐增加主动训练,如游泳或低强度瑜伽。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结合物理疗法如电刺激疗法效果更佳,提升肌肉力量与协调性。
4、预防压疮与感染
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特别关注皮肤健康,定期更换体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借助防压疮垫、空气床等设备。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协助患者擦拭身体,防止出现感染。对无法自理的患者,还需注意尿路感染风险,确保尿液管路的清洁与消毒。
5、合理饮食与心理支持
饮食方面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损伤部位组织修复,常见推荐食物包括鸡蛋、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心理层面,患者可能因伤病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家人和护理人员应给予支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针对脊柱损伤,早期专业护理由医生主导必不可少,后期护理和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如果出现肢体麻木、大小便失禁或其他危急症状,请立即就医以防病情恶化。科学护理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逐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骨折后按摩能消肿吗

骨折后按摩并不能直接消肿,反而可能加重损伤。骨折后局部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肿胀和疼痛。按摩可能刺激受损组织,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导致肿胀加重。骨折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包括固定、冷敷和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和疼痛。若肿胀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1、固定:骨折后需立即进行固定,避免骨折端移动,减少进一步损伤。可使用夹板、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确保骨折部位稳定,促进愈合。 2、冷敷:骨折后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可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使用冰袋或冷敷包,每次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3、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少局部血液淤积,减轻肿胀。可使用枕头或支架支撑患肢,保持舒适姿势。 4、药物:骨折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缓解疼痛和炎症。局部可使用消肿药膏如七叶皂苷钠凝胶促进肿胀消退。 5、康复训练:骨折愈合后需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可从被动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避免过度负重。 骨折后需注意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等,促进骨骼愈合。适当进行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二次损伤。保持患肢清洁干燥,定期复查,确保骨折愈合良好。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