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颅内出血手术怎么做

|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问题描述:
颅内出血手术怎么做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朱振国
朱振国 鹤岗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颅内出血手术可通过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引流术等方式治疗。颅内出血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外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开颅血肿清除术:通过开颅手术直接清除血肿,适用于血肿较大或位置较浅的情况。手术中需切除部分颅骨,暴露出血部位,清除血肿并止血,必要时修复受损血管。术后需密切监测颅内压,预防感染。
2、微创穿刺引流术:通过颅骨钻孔,插入引流管将血肿抽出,适用于血肿较小或位置较深的情况。手术创伤小,恢复较快,但需注意引流管的通畅性和感染风险。
3、术后护理:术后需保持头部抬高30度,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以防颅内压升高。定期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和肢体活动情况。
4、药物治疗:术后需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预防感染,止血药如氨甲环酸防止再出血。药物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和病情调整。
5、康复训练:术后早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病情好转,逐步增加主动运动,进行语言和认知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颅内出血手术后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脑出血多长时间能抗凝

脑出血后抗凝治疗的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通常通过个体化评估、影像学检查、凝血功能监测、病情稳定度及医生建议等方式确定。脑出血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1、个体化评估:脑出血后是否进行抗凝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出血原因、出血量、出血部位及基础疾病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存在心房颤动或深静脉血栓,需在出血稳定后谨慎考虑抗凝治疗。 2、影像学检查:通过CT或MRI检查明确出血吸收情况及是否存在再出血风险。影像学显示出血完全吸收且无再出血迹象时,可考虑逐步恢复抗凝治疗。 3、凝血功能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功能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小剂量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 4、病情稳定度:脑出血后需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通常在出血后4-6周,若患者病情稳定且无再出血风险,可考虑恢复抗凝治疗。 5、抗凝治疗的具体时间和药物选择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医生会权衡抗凝治疗的获益与再出血风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脑出血患者在恢复期间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钾的食物如橙子、香蕉。适度进行康复训练,如步行、平衡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影像学检查,遵循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