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皂荚是不是皂角刺

|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问题描述:
皂荚是不是皂角刺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强
王强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皂荚不是皂角刺。皂荚是豆科植物皂荚的成熟果实,而皂角刺是皂荚树的干燥棘刺,两者来源相同但药用部位不同。

1、植物来源

皂荚与皂角刺均来源于豆科植物皂荚树,但前者为果实后者为棘刺。皂荚呈长条形荚果,成熟后呈黑褐色;皂角刺为树枝上生长的尖锐硬刺,常呈灰白色或棕褐色。两者采收季节也不同,皂荚多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皂角刺全年可采。

2、药用功效

皂荚具有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的功效,适用于中风昏迷、痰涎壅盛等症状。皂角刺则以活血消肿、排脓托毒为主,常用于痈疽疮毒、乳痈等外科病症。现代研究表明,皂荚所含皂苷类成分有溶血作用,而皂角刺的黄酮类物质更具抗炎特性。

3、临床应用

皂荚多用于内科痰证,如中风痰壅可配伍半夏、天南星等化痰药。皂角刺则以外用为主,治疗疮疡时多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需注意两者均有一定毒性,皂荚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泻,皂角刺外敷需避开溃烂创面。

4、炮制方法

皂荚常煅炭后使用以降低刺激性,或制成皂荚丸剂。皂角刺多切片后煎汤外洗,或研末调敷。两者均需经过严格炮制减毒,生品不宜直接使用。部分地区会将皂荚捣碎作天然洗涤剂,这与药用有本质区别。

5、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皂荚与皂角刺,过敏体质者慎用。皂荚内服须严格控量,避免与酸性药物同服。使用皂角刺外敷出现皮肤红肿时应立即停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不可自行配伍大剂量服用。

日常使用皂荚或皂角刺时,应注意区分其药用部位与功效差异。皂荚果实多用于化痰通便,可配伍萝卜、梨等食材制作药膳;皂角刺适合制成酊剂外涂。储存时需置阴凉干燥处,定期检查有无霉变。若需长期使用,建议每使用2周后间隔3-5天,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路边的中药——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等症。紫花地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酚酸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使用时需注意其药性和适应症,避免误用或过量。 1、药用价值:紫花地丁的主要药用价值在于其清热解毒和消肿止痛的作用。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酚酸类成分则能减轻炎症反应,常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和咽喉炎。 2、适应症状:紫花地丁适用于热毒引起的皮肤疮疡、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症状。对于热毒疮疡,可将紫花地丁煎水外洗或捣烂外敷;对于咽喉肿痛,可用其煎水含漱或内服。其抗菌和抗炎作用能有效缓解局部红肿热痛。 3、使用方法:紫花地丁的使用方法多样,包括煎汤、外敷、含漱等。煎汤时,取10-15克紫花地丁,加水煎煮后内服;外敷时,可将新鲜紫花地丁捣烂敷于患处;含漱时,用煎好的药液漱口,每日2-3次。使用前需咨询中医师,确保对症下药。 4、注意事项:紫花地丁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或腹痛。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建议短期使用,症状缓解后停药。外敷时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5、采集与保存:紫花地丁多生长于路边、田野,采集时应选择无污染的环境。采集后洗净晾干,可晒干或阴干保存。干燥后的紫花地丁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以保持药效。使用时注意药材质量,避免使用霉变或受污染的药材。 紫花地丁作为一种天然草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适量食用紫花地丁茶有助于清热解毒,搭配菊花、金银花效果更佳。日常饮食中可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以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有助于身体恢复和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