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脑梗塞

哪些人更容易得脑梗塞

|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问题描述:
哪些人更容易得脑梗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邵自强
邵自强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脑梗塞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长期吸烟者以及有脑梗塞家族史者。脑梗塞的发病与血管病变、血液成分异常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需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和改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1、高血压患者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脑梗塞风险。血压控制不佳时,脑血管可能因高压冲击形成微小血栓,或诱发血管痉挛。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2、糖尿病患者

持续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导致脑部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还可能引发血液黏稠度增高,形成血栓。患者应通过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控制血糖,并配合低糖饮食和规律运动。

3、高脂血症患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时,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斑块,斑块破裂后可能引发急性血栓。甘油三酯升高也会影响血液流动性。患者需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等调脂药物,减少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摄入。

4、长期吸烟者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则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两者协同促进血栓形成。吸烟还会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血液凝固性。戒烟可显著改善血管功能,必要时可使用尼古丁贴片辅助。

5、有家族史者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脂质代谢、凝血功能等生理过程,使部分人群更易发生血管病变。有直系亲属患脑梗塞的人群应提前进行颈动脉超声等筛查,严格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预防脑梗塞需综合管理危险因素,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指标,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出现突发性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日常可适量食用深海鱼油、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维护血管健康。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如何判断头痛类型

头痛类型可通过疼痛特征、伴随症状、诱发因素、持续时间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主要有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窦性头痛、继发性头痛等。

1、偏头痛

偏头痛多表现为单侧搏动性疼痛,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变化或血管异常收缩扩张有关。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佐米曲普坦片、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等药物。日常需避免强光噪音刺激,记录头痛日记帮助识别诱因。

2、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多为双侧压迫感或紧箍感,与精神压力、肌肉紧张相关。通常无恶心呕吐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热敷颈部、适度运动可缓解,严重时可短期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对乙酰氨基酚片。保持规律作息和坐姿矫正有助于预防发作。

3、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以眼眶周围剧烈钻痛为特征,常伴同侧流泪鼻塞,发作具有周期性。可能与下丘脑功能紊乱相关。急性期需吸氧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舒马普坦注射液或维拉帕米缓释片。发作期间严格禁酒,保持环境温度稳定。

4、窦性头痛

窦性头痛集中于前额或面颊,弯腰时加重,多由鼻窦感染引发。伴随鼻塞、脓涕等上呼吸道症状。需针对鼻窦炎治疗,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避免冷空气刺激,使用加湿器保持呼吸道湿润。

5、继发性头痛

继发性头痛由其他疾病导致,如高血压、脑出血、颅内感染等。疼痛突然剧烈或持续加重,可能伴随发热、意识障碍。需立即进行CT或腰椎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禁止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症状,应及时排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危急情况。

头痛患者应建立症状记录表,详细描述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缓解因素。避免过度依赖止痛药物,每月服用急性止痛药超过10天需就医评估。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适量补充镁剂可能对预防偏头痛有益。若出现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警示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