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脚底大水泡可通过消毒处理、保护创面、药物干预、就医引流等方式治疗。水泡通常由摩擦刺激、真菌感染、烫伤、湿疹等原因引起。
1、消毒处理用碘伏或生理盐水清洁水泡及周围皮肤,避免使用酒精以免刺激。小水泡无须刺破,保持干燥即可。
2、保护创面覆盖无菌纱布或水泡专用敷料,减少摩擦。避免穿紧窄鞋子,选择透气棉袜帮助创面愈合。
3、药物干预继发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外用制剂,真菌感染需联用酮康唑乳膏。
4、就医引流直径超过1厘米或伴随红肿热痛的水泡,需由医生无菌操作抽液,并评估是否需系统性抗感染治疗。
日常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糖尿病患者或水泡反复发作时应尽早就诊。
卧蚕处鼓包可能由蚊虫叮咬、过敏反应、睑腺炎或皮脂腺囊肿引起,可通过冷敷、抗过敏药物、抗生素眼膏或手术引流等方式处理。
1、蚊虫叮咬蚊虫叮咬导致局部组织液渗出形成鼓包,伴有瘙痒。可用冷敷缓解肿胀,避免抓挠防止感染。
2、过敏反应接触花粉等过敏原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突发性鼓包。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
3、睑腺炎睫毛毛囊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伴随红肿热痛。可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严重时需切开排脓。
4、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囊性肿物,若继发感染需手术切除。未感染时可观察,避免挤压刺激。
保持眼周清洁,避免揉眼,若48小时内无缓解或出现视力模糊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