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9次阅读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感染。肝吸虫病可能导致胆管炎、肝硬化等并发症,早期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黄疸、腹水。
肝吸虫病主要通过进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感染。囊蚴在人体肠道内发育为成虫后移行至肝胆管寄生。常见感染方式包括生食或半生食鱼生、醉虾、腌鱼等。部分地区的居民因饮食习惯或烹饪方式不当,感染概率较高。
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在肝胆管内,其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可导致胆管上皮增生、纤维化。长期感染可能引发胆管炎、胆管结石、胆汁淤积,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虫体阻塞胆管时可能诱发急性胆管炎或胰腺炎。
轻度感染可能无明显症状。典型表现包括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慢性腹泻。重度感染可出现发热、黄疸、肝区压痛。儿童长期感染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是确诊依据,需多次取样提高检出率。血清学检测可辅助诊断。影像学检查如B超、CT能发现胆管扩张、肝纤维化等病变。部分患者需通过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发现虫卵。
治疗首选吡喹酮片,阿苯达唑片也可作为替代药物。预防需彻底煮熟淡水鱼虾,避免生食。流行区应加强粪便管理,防止虫卵污染水源。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筛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预防肝吸虫病需改变生食习惯,淡水鱼虾应煮沸5分钟以上。流行区居民应定期体检,出现消化道症状伴肝区不适时需排查寄生虫感染。治疗期间应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避免复发。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厨具分开使用,接触水产后彻底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