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小儿骨折常见部位症状主要有上肢骨折、下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肋骨骨折等。小儿骨折通常由外伤、运动损伤、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上肢骨折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多发生在桡骨远端、尺骨、肱骨等部位。患儿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桡骨远端骨折时,手腕部位可能出现银叉样畸形。肱骨骨折可能导致上臂无法抬起。家长需及时带患儿就医,避免自行复位或按摩,以免加重损伤。
下肢骨折多见于股骨、胫骨、腓骨等部位。患儿可能出现患肢无法承重、局部肿胀、淤血、畸形等症状。股骨骨折时,患儿可能出现患肢缩短或外旋畸形。胫骨骨折可能导致无法站立或行走。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步态变化,避免让患儿过早负重活动。
脊柱骨折在小儿中相对少见,但后果较为严重。患儿可能出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姿势异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神经损伤表现,如肢体麻木、无力等。家长需特别注意高处坠落伤后的脊柱保护,搬运时保持脊柱轴线稳定,避免随意移动患儿。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外伤引起,患儿可能出现骨盆区域疼痛、无法站立、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合并内脏损伤,表现为腹痛、血尿等。家长需警惕外伤后患儿拒绝行走的情况,及时就医检查。骨盆骨折通常需要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活动。
肋骨骨折在小儿中相对少见,多由直接暴力导致。患儿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受限、局部压痛等症状。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可能加重。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呼吸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多根肋骨骨折可能导致反常呼吸,需紧急就医。
小儿骨折后家长需注意保持患肢制动,避免移动骨折部位。可先用夹板或硬纸板临时固定,冰敷减轻肿胀。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处理,避免延误治疗。恢复期注意营养补充,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促进骨骼愈合。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恢复活动能力。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