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多发性抽动症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问题描述:
多发性抽动症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邵自强
邵自强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多发性抽动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围产期异常、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行为干预等方式改善症状。

1、遗传因素

多发性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显著增高。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等可能与发病有关。对于有家族史者,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早期症状,及时就医评估。治疗上以行为疗法为主,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硫必利片、盐酸可乐定片等药物。

2、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是重要发病机制。基底神经节-皮质-丘脑环路异常可能导致运动控制失调。患者常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等症状。临床可遵医嘱使用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氟哌啶醇片等调节神经递质药物。

3、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心理应激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部分患者抽动症状在焦虑、疲劳时加重,放松时减轻。建议家长创造宽松环境,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联合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

4、围产期异常

母亲孕期感染、吸烟、缺氧等不良因素,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儿可能合并其他神经发育问题。治疗需综合考虑发育状况,谨慎使用利培酮口服溶液等药物,并加强康复训练。

5、免疫因素

部分病例与链球菌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称为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突然加重的抽动和强迫症状。检查可发现抗基底核抗体阳性。治疗上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合并免疫调节剂,如青霉素V钾片等。

多发性抽动症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家长要避免过度关注抽动症状,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运动方面可选择游泳、瑜伽等舒缓项目,但需避免剧烈竞技运动。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不要自行增减药物。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宝宝吃多了会吐奶吗

宝宝吃多了可能会吐奶,通常由喂养方式不当、进食过快、胃容量有限、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全、胃食管反流等原因引起。 1、喂养方式不当:喂奶时姿势不正确或奶瓶角度不合适,可能导致宝宝吸入过多空气,增加吐奶风险。建议采用正确的喂奶姿势,确保宝宝头部略高于身体,奶瓶倾斜角度适中,减少空气吸入。 2、进食过快:宝宝吃奶速度过快,容易导致奶量过多,胃部无法及时消化,引发吐奶。可以尝试控制喂奶速度,适当中断喂奶,让宝宝有时间消化。 3、胃容量有限:宝宝的胃容量较小,一次性摄入过多奶量,容易超过胃部承受能力,导致吐奶。建议分多次少量喂奶,避免一次性喂食过多。 4、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全: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消化功能较弱,过多奶量可能加重消化负担,引起吐奶。可以通过调整喂奶频率和量,减轻消化系统压力。 5、胃食管反流:部分宝宝可能存在胃食管反流问题,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食管,导致吐奶。如果吐奶频繁且严重,建议咨询必要时进行医疗干预。 宝宝吐奶后,家长应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和食欲,避免立即再次喂奶,适当拍嗝帮助排气。日常护理中,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奶方式,喂奶后保持宝宝直立姿势20-30分钟,避免剧烈活动。饮食上,母乳喂养的宝宝可适当延长喂奶间隔,奶粉喂养的宝宝可选择防胀气奶瓶。运动方面,喂奶后可以轻柔按摩宝宝腹部,促进消化。如果吐奶频繁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病理性因素。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