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2次阅读
化疗后大出血可通过止血药物、输血治疗、内镜止血、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化疗后大出血通常由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黏膜损伤、肿瘤侵犯血管、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止血药物
化疗后大出血可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血凝酶等药物帮助止血。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纤溶系统、促进血小板聚集或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发挥作用。使用前需评估出血原因,避免盲目用药掩盖病情。药物需监测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
2、输血治疗
对于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活动性出血患者,可输注红细胞悬液改善贫血。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时需输注血小板。输血需严格配型,注意过敏反应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大量输血时需同步补充钙剂预防低钙血症。
3、内镜止血
消化道出血可进行胃镜或肠镜下止血,包括钛夹夹闭、电凝止血、注射肾上腺素等。内镜治疗前需稳定生命体征,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慎用。术后需禁食观察,逐步恢复饮食。该方法对溃疡、血管畸形等局部出血效果显著。
4、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定位后可采用栓塞术阻断出血血管,适用于肿瘤破裂或动脉性出血。栓塞材料包括明胶海绵、弹簧圈等。需评估栓塞范围,避免过度栓塞导致器官缺血。术后可能出现发热、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通常可自行缓解。
5、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持续出血需手术探查,根据出血部位选择胃大部切除术、肠段切除术等。术前需纠正凝血功能,术中精细操作减少创伤。术后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和吻合口瘘。肿瘤相关出血需评估是否同期切除病灶。
化疗患者应保持口腔和会阴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饮食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避免粗糙、过热食物刺激黏膜。监测皮肤瘀斑、黑便等出血征兆,避免剧烈运动和磕碰。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及时调整化疗方案。出现头晕、心悸等失血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