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黄疸

胎黄在什么时候开始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胎黄在什么时候开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国栋
陈国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胎黄一般是指新生儿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黄疸可能持续时间更长,需密切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及精神状态。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表现为面部、躯干皮肤轻度黄染,胆红素水平较低,婴儿吃奶、睡眠正常,无其他异常表现。黄疸程度通常在4-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轻,足月儿7-10天消退,早产儿可能延迟至2-4周。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更早,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即显现,黄疸进展快、程度重,可蔓延至四肢及手足心,伴随嗜睡、拒奶、哭声弱等症状,胆红素水平升高明显,需及时就医干预。

母乳性黄疸是特殊类型,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抑制胆红素代谢有关。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但婴儿一般状况良好,胆红素水平轻度升高。若暂停母乳喂养3-5天,黄疸可明显减轻,恢复哺乳后黄疸可能反复但不会加重。家长应定期监测黄疸变化,避免阳光直射婴儿眼睛的情况下适当晒太阳,按需喂养促进排便。若黄疸持续不退、范围扩大或伴随精神反应差、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溶血、感染等病因。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黄疸破裂是怎么形成的

黄疸破裂通常是指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黏膜黄染,并伴随胆红素水平急剧升高的情况。黄疸破裂可能由溶血性疾病、肝胆系统疾病、胆道梗阻、遗传代谢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腹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接受针对性治疗。

1、溶血性疾病

溶血性疾病可能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大量血红蛋白,进而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引起黄疸破裂。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贫血、乏力、脾肿大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孢素软胶囊、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必要时需进行输血或脾切除手术。

2、肝胆系统疾病

肝胆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可导致肝细胞损伤或坏死,影响胆红素代谢和排泄,引起黄疸破裂。患者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肝移植手术。

3、胆道梗阻

胆道梗阻如胆总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疾病可阻碍胆汁排泄,导致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破裂。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右上腹绞痛等症状。治疗上可考虑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等药物,必要时需进行ERCP取石或胆道支架置入术。

4、遗传代谢异常

遗传代谢异常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可影响胆红素代谢酶的功能,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严重时可出现黄疸破裂。患者可能在应激、感染等情况下黄疸加重。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苯巴比妥片、光疗等,严重者可能需肝移植。

5、感染因素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功能损害,导致黄疸破裂。患者常伴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感染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磷酸氯喹片、青霉素钠等抗生素,同时需积极控制感染。

黄疸破裂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瘙痒部位。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如出现黄疸加重、意识改变、持续高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对于有肝胆疾病史者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