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瓣膜病可能会逐渐加重,具体进展速度与瓣膜病变类型、基础疾病控制等因素有关。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三种,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个体化方案。
适用于早期或轻度瓣膜病患者,主要通过控制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可减轻水肿,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能改善心功能,抗凝药如华法林钠片预防血栓形成。药物治疗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效果,若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心衰症状需调整方案。
针对特定类型的瓣膜病变,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适用于高风险老年患者,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可改善二尖瓣狭窄。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术后仍需长期随访监测瓣膜功能。
中重度瓣膜病的根本治疗手段,包括瓣膜修复术和人工瓣膜置换术。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终身抗凝,生物瓣无须抗凝但存在使用年限。手术时机选择至关重要,过晚手术可能增加围术期风险。
进展期瓣膜病易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需加强心功能监测,房颤患者需控制心室率并抗凝,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出现咯血、晕厥等危急症状需立即就医。
所有患者均需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风湿性瓣膜病患者需定期注射苄星青霉素预防链球菌感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控制相关指标。
瓣膜病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监测病变进展速度。日常注意记录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出现发热、咯血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对于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外伤和剧烈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