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儿童紫癜性肾炎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紫癜性肾炎通常由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及肾脏损害,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发热。
过敏性紫癜患儿在疾病急性期可能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可能与免疫反应激活、炎症因子释放有关。发热通常出现在皮肤紫癜之后,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持续时间较短。此时肾脏损害可能尚未显现,但尿检可发现潜血或蛋白尿。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眼睑浮肿、尿量减少等表现,及时完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少数重症紫癜性肾炎患儿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摄氏度,多提示存在严重肾脏损伤或合并感染。这类患儿常伴有明显血尿、大量蛋白尿、高血压甚至肾功能异常,肾活检病理可见新月体形成。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反复升高时,需警惕继发细菌感染可能,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应及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检测。
建议家长保持患儿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饮食宜清淡低盐,限制高蛋白食物摄入。定期监测体温和尿色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若发热伴随皮疹加重、腹痛加剧或尿量明显减少,应立即就医。治疗上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糖浆、免疫调节剂如醋酸泼尼松片,合并感染时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急性期后仍需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评估肾脏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