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肛肠科 > 脂代谢紊乱

膀胱结肠瘘或直肠膀胱瘘的区别

| 1人回答 | 77次阅读

问题描述:
膀胱结肠瘘或直肠膀胱瘘的区别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书信
张书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任医师

膀胱结肠瘘和直肠膀胱瘘的主要区别在于瘘管连接的部位不同,膀胱结肠瘘是膀胱与结肠之间的异常通道,直肠膀胱瘘是膀胱与直肠之间的异常通道。这两种疾病可能由炎症、肿瘤、创伤或手术并发症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尿液混浊、粪尿、反复尿路感染等症状。

膀胱结肠瘘的瘘管位于膀胱和结肠之间,常见病因包括克罗恩病、结肠癌、盆腔手术或放射治疗。患者可能出现尿液中有气体或粪便、下腹部疼痛、体重下降等症状。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膀胱镜检查。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控制感染、手术修复瘘管或处理原发疾病。

直肠膀胱瘘的瘘管位于膀胱和直肠之间,常见于直肠癌、盆腔放射治疗、创伤或先天性畸形。典型症状包括排尿时有粪便排出、反复尿路感染、会阴部不适等。诊断方法包括膀胱造影、直肠指检或MRI检查。治疗可能需要暂时性结肠造口术减轻症状,再通过手术修复瘘管,同时需处理基础疾病如肿瘤或炎症。

出现疑似膀胱结肠瘘或直肠膀胱瘘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和手术干预。日常需注意保持会阴清洁,避免便秘,遵医嘱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纤维食物摄入以降低肠道压力。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新生儿黄疸高是什么原因

新生儿黄疸高可能由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胆道闭锁等原因引起。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缓解;溶血性黄疸多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需及时医疗干预;感染性黄疸与新生儿感染有关,需针对感染进行治疗;胆道闭锁是一种严重的病理性黄疸,需手术治疗。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这种情况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自然消退。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观察黄疸变化,确保新生儿摄入足够母乳或配方奶,促进胆红素排泄。 2、母乳性黄疸: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黄疸持续时间延长。这种情况通常在出生后1周出现,持续数周甚至更久。可通过暂停母乳喂养2-3天,观察黄疸是否减轻,或继续母乳喂养并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光疗。 3、溶血性黄疸:母婴血型不合如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可能导致新生儿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胆红素,引发黄疸。这种情况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进展迅速。需及时进行光疗,严重时需换血治疗,同时监测胆红素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 4、感染性黄疸: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黄疸。这种情况通常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需针对感染进行治疗,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50mg/kg,每日一次静脉注射或阿莫西林25mg/kg,每日两次口服,同时监测胆红素水平。 5、胆道闭锁:胆道闭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泄,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发严重黄疸。这种情况通常在出生后2-3周出现,伴有大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等症状。需尽早手术治疗,如Kasai手术,以恢复胆汁排泄功能,必要时进行肝移植。 新生儿黄疸高的护理需注意保持室内光线充足,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观察黄疸变化;确保新生儿摄入足够母乳或配方奶,促进胆红素排泄;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食欲、排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饮食方面,母亲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有助于改善母乳质量。运动方面,新生儿可通过适当的抚触和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