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动脉瘤破裂、外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或退热贴敷于额头、腋下等部位,帮助降低体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诱发寒战加重出血风险。保持环境温度适宜,减少衣物覆盖促进散热。
2、药物退热
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吲哚美辛栓等退热药物。禁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加重出血。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及神经系统症状变化。
3、控制颅内压
发热可能加重脑水肿,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床头抬高30度促进静脉回流,限制液体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预防感染
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可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加强口腔护理和翻身拍背,监测体温曲线及炎症指标变化。
5、手术治疗
对于动脉瘤性出血,可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能消除再出血风险,术后需持续脑室引流监测颅内压,维持正常脑灌注压。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保持固定避免剧烈晃动。饮食选择低盐高蛋白流质,如鱼肉粥、蒸蛋羹等,每日分6-8次少量进食。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预防便秘。康复期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定期复查CT评估出血吸收情况,监测血压波动,避免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