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并非由巧克力构成,而是因其囊内液体呈深褐色,类似巧克力的颜色而得名。巧克力囊肿的医学名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表现,主要发生在卵巢。其形成与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有关,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血液积聚形成囊肿,血液氧化后呈现深褐色。巧克力囊肿可能导致痛经、性交痛、不孕等症状,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1、形成原因:巧克力囊肿的主要原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在月经期间脱落,正常情况下通过阴道排出,但部分组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附着在卵巢等器官上,形成异位病灶。这些异位组织在激素影响下周期性出血,血液在卵巢内积聚形成囊肿。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手术创伤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主要症状:巧克力囊肿的典型症状包括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和不孕。痛经通常表现为月经期间或前后下腹部的剧烈疼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性交痛多发生在性生活过程中,疼痛部位集中在盆腔。慢性盆腔痛表现为持续性的下腹部不适或疼痛。部分患者因囊肿影响卵巢功能或输卵管通畅性,可能导致不孕。
3、诊断方法:巧克力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大小、位置和形态。磁共振成像MRI对复杂病例的诊断更具优势。腹腔镜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微创手术直接观察盆腔内病灶,同时可进行活检和治疗。血液检查中,CA125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存在。
4、治疗方式:巧克力囊肿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激素治疗为主,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等,旨在抑制卵巢功能,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活动。手术治疗适用于囊肿较大、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常用方法为腹腔镜囊肿剥除术,术中尽量保留卵巢功能。对于无生育需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
5、预防措施:预防巧克力囊肿的关键在于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风险。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注意经期卫生,避免经期性生活和使用卫生棉条。积极治疗妇科炎症,减少盆腔感染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或疑似症状的女性,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
巧克力囊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摄入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情绪,对疾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