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尿常规能检查出尿蛋白吗

|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尿常规能检查出尿蛋白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尿常规能检查出尿蛋白。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尿液筛查项目,通过试纸法或显微镜检可初步检测尿液中蛋白质含量,主要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及泌尿系统健康状况。

尿常规中尿蛋白检测通常采用试纸法,通过颜色变化半定量判断蛋白含量,结果以阴性、微量、1+至4+表示。该方法灵敏度较高,可检出尿蛋白浓度超过150毫克/升的情况。当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或泌尿系统存在炎症时,尿液中蛋白质漏出量增加,尿常规可呈现阳性反应。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疾病早期。

部分特殊情况可能影响检测准确性。剧烈运动、发热、脱水等生理性因素可能导致一过性蛋白尿;女性月经期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可能造成假阳性;而高度稀释的尿液可能掩盖轻度蛋白尿。对于疑似病理性蛋白尿者,需进一步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蛋白电泳检查明确诊断。

建议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及高蛋白饮食,留取清洁中段尿。若尿常规显示尿蛋白阳性,应结合临床症状完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控制血压血糖,限制钠盐摄入,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尿液指标变化。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隐匿型肾炎是怎么引起

隐匿型肾炎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药物损伤、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隐匿型肾炎可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评估、肾活检等方式确诊,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控制感染、调节免疫、停用肾毒性药物等措施。

1、遗传因素

部分隐匿型肾炎与遗传性肾病相关,如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等。这类患者常有家族史,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导致血尿。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以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胶囊、贝那普利片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

2、感染因素

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是常见诱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肾小球。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尿伴咽痛发热,尿检可见红细胞管型。急性期需用青霉素V钾片清除感染灶,慢性感染灶如龋齿、扁桃体炎等需彻底治疗。感染控制后多数患者尿异常可自行缓解,持续异常者需排查其他病因。

3、免疫异常

IgA肾病是隐匿型肾炎最常见类型,因黏膜免疫异常导致IgA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典型表现为感染后72小时内出现肉眼血尿,肾活检可见IgA沉积。轻症可用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中重度需用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

4、药物损伤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临床表现为少量蛋白尿伴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及时停药后多数可逆。必须用药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替代解热镇痛,同时监测尿NAG酶等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老年患者和脱水状态下更需谨慎用药。

5、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导致微量白蛋白尿。早期严格控糖(糖化血红蛋白<7%)和降压(目标<130/80mmHg)可延缓进展,常用药包括二甲双胍缓释片、氨氯地平片等。肥胖患者需减重至BMI<24,高尿酸血症者用非布司他片控制血尿酸<360μmol/L。

隐匿型肾炎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2500毫升,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推荐优质蛋白摄入量0.8-1.0g/kg/天。适度进行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出现水肿、尿量减少或血压升高需及时肾内科就诊。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中药偏方,谨慎选择增强CT等需造影剂的检查。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