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血液内科

小孩血红蛋白偏低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82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小孩血红蛋白偏低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小孩血红蛋白偏低可能由营养缺乏、慢性疾病、遗传性贫血、感染或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

1、营养缺乏

铁、维生素B12或叶酸摄入不足是常见原因。儿童生长发育快,对铁需求量大,若辅食添加不及时或偏食,易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食欲减退。建议家长定期监测血常规,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药物。

2、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炎症性肠病等可能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或铁吸收。疾病长期消耗会导致贫血进行性加重,伴随原发病症状如水肿、腹泻等。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克罗恩病患儿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同时配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纠正贫血。

3、遗传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或红细胞破坏加速。患儿多有家族史,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轻型可观察,重型需输血或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常用祛铁剂如地拉罗司分散片预防铁过载。

4、感染因素

EB病毒、细小病毒等感染可暂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一过性贫血。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急性期以抗感染和对症治疗为主,如阿昔洛韦颗粒抗病毒,贫血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琥珀酸亚铁片,感染控制后血红蛋白多自行恢复。

5、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使骨髓造血能力下降。患儿除贫血外还可伴出血、反复感染。需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或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治疗。

家长应定期记录儿童生长发育曲线,保证膳食均衡,每周摄入动物性食物4-5次,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促进铁吸收。避免过量饮用牛奶影响铁摄入,筛查寄生虫感染。若血红蛋白持续低于100g/L或出现嗜睡、气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完善铁代谢、溶血筛查等检查。贫血纠正后仍需维持治疗2-3个月补充储存铁,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直至指标稳定。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重症多形红斑怎么治疗好

重症多形红斑需通过药物治疗、皮肤护理、对症支持治疗、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管理等方式综合干预。该病属于皮肤黏膜急性炎症反应,可能与药物过敏、感染或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严重时可累及内脏器官。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药物,如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醋酸泼尼松片等,可快速控制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软膏等适用于激素效果不佳者。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可缓解瘙痒症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用于重症患者调节免疫。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皮肤护理

破损皮肤需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敷,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大疱未破时保留疱皮,已破溃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口腔黏膜糜烂者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清洁,眼部受累时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防护。每日监测皮损变化,护理操作需轻柔以减少机械性损伤。

3、对症支持治疗

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疼痛明显时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镇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液纠正低蛋白血症。严重黏膜损伤导致进食困难者需鼻饲流质饮食,保证每日热量摄入。

4、预防感染

隔离病房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定期进行创面细菌培养监测。出现发热或脓性分泌物时及时进行血培养,根据结果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片防治肺孢子菌肺炎。

5、并发症管理

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发现异常时使用注射用谷胱甘肽护肝。呼吸窘迫者给予氧疗,必要时机械通气。合并败血症时需联合多种抗生素治疗。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

重症多形红斑患者应住院治疗,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室温22-25℃避免冷热刺激。恢复期选择棉质宽松衣物,禁用刺激性洗护用品。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为主,少量多餐补充营养。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皮损完全愈合后仍需随访1年监测复发迹象。出现新发皮损或发热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