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肝著和肝积是中医对肝脏病理状态的两种不同表述,肝著主要指肝气郁滞、气血不畅的早期功能性病变,肝积则属于肝络瘀阻形成的实质性病理产物。两者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证候进行鉴别。
一、病因差异
肝著多由情志不畅、气机郁结引起,表现为胁肋胀痛、情绪波动等功能性症状。肝积常因久病入络、痰瘀互结导致,可见胁下肿块、舌质紫暗等器质性改变。前者与情绪压力关联密切,后者多伴随慢性肝病进展。
二、病机特点
肝著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气血运行受阻但未形成有形实邪。肝积已发展为瘀血内停、痰浊凝聚的病理产物,超声检查可能显示肝脏形态改变。两者分别对应中医"气病"与"形病"的不同阶段。
三、症状表现
肝著常见胸胁窜痛、嗳气频作等游走性症状,情绪缓解后可减轻。肝积多现固定刺痛、面色晦暗、蜘蛛痣等体征,症状持续且进行性加重。前者舌苔薄白或薄黄,后者多见舌下络脉迂曲。
四、治疗原则
肝著以疏肝解郁为主,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积需活血消癥,常用鳖甲煎丸配合软坚散结药。前者侧重调畅气机,后者重在化瘀通络,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干预。
五、转归预后
肝著及时调治多可逆转,预后良好。肝积提示病程较长,可能发展为癥瘕积聚。两者均可影响脾胃功能,但肝积更易并发黄疸、鼓胀等严重变证。
日常需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过量饮酒及高脂饮食。肝积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肝著人群可通过太极拳、穴位按摩等疏解肝郁。出现持续胁痛、消瘦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就医,通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后辨证施治。
血压70毫米汞柱属于低血压范畴。正常成人血压范围为90-140/60-90毫米汞柱,收缩压低于90或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均可诊断为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的年轻女性或长期运动人群,通常无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与遗传因素或血管调节功能较强有关。这类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适当增加水分和盐分摄入可帮助维持血容量。病理性低血压可能由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感染、脱水或心力衰竭等疾病导致,常伴随皮肤苍白、视物模糊、晕厥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血常规、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盐酸米多君片等药物改善。
若测量发现血压持续低于正常值并伴随不适,建议完善动态血压监测和立卧位血压测试。日常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起床时先坐起30秒再站立,饮食中可适量增加山药、红枣、瘦肉等补益气血的食物,避免过度节食或空腹运动。夏季高温时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避免大量出汗后血容量不足诱发体位性低血压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