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肠梗阻征象可通过胃肠减压、液体复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粪石阻塞等原因引起。
胃肠减压是缓解肠梗阻腹胀和呕吐症状的关键措施。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引流胃肠道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腔内压力。操作时需注意管道通畅性,避免误吸。对于单纯性肠梗阻,胃肠减压配合禁食可能使部分患者症状缓解。
肠梗阻患者因呕吐和肠腔积液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静脉补液需根据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结果调整,通常使用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晶体液。严重脱水者可能需要补充胶体液,同时纠正低钾、低钠等失衡状态。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对指导补液至关重要。
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肠管痉挛,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完全性肠梗阻禁用促胃肠动力药。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但需警惕掩盖病情变化。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性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行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外科干预。手术方式根据梗阻部位和病因选择,可能涉及肠道造口。术后需密切观察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
长期禁食患者需通过肠外营养提供热量和氮源,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选择短肽型或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从低浓度小剂量开始。恢复饮食后应避免高纤维、产气食物,采用少食多餐原则,监测营养指标调整方案。
肠梗阻患者治疗期间需严格禁食,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日常应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腹部手术后者需预防肠粘连。出现持续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有无复发迹象,肿瘤性梗阻需配合后续抗肿瘤治疗。
肝腹水可通过中药方剂辅助治疗,常用方剂包括五苓散、实脾饮、茵陈五苓散、真武汤、十枣汤等。肝腹水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引起,中药治疗需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型肝腹水,常见腹胀如鼓、下肢浮肿、小便短少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可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改善水钠潴留。需注意阴虚患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实脾饮含厚朴、白术、木瓜、木香等成分,主治脾阳虚衰型腹水。症见腹大胀满、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该方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腹腔积液吸收。使用时应配合低盐饮食,严重电解质紊乱者需调整剂量。
茵陈五苓散在五苓散基础上加茵陈蒿,适用于湿热蕴结型腹水。患者多见腹大坚满、面目发黄、口苦尿赤。该方可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黄疸明显者可配合栀子柏皮汤加减。
真武汤含茯苓、芍药、生姜等,针对肾阳虚水停证。临床表现为腹水伴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具有强心利尿作用,能改善肾血流灌注。心功能不全者使用需监测电解质,避免与强心苷类药物同用。
十枣汤由甘遂、大戟、芫花组成,属峻下逐水剂。仅用于形气俱实之顽固性腹水,症见腹大如瓮、二便闭塞。该方通过刺激肠黏膜产生剧烈泻下作用,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须住院在医生监护下短期使用。
中药治疗肝腹水需配合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定期监测腹围、体重变化,若出现呕血、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医。腹水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门静脉压力,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所有中药均须经中医师辨证后使用,不可自行配伍或调整剂量。